本書原名《百斷奇觀重訂龍圖公案》,收錄宋代包拯審案斷獄的短篇故事一百則。包拯民間俗稱包青天,這次出版時,照通俗的說法改書名為《包青天奇案》。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集的成就并不高。一百則短篇故事,往往是先敘述案情和訴狀,后邊是判詞結局,各則故事之間互不相通。由于故事來源駁雜,有的來源于傳統(tǒng)戲曲,有的來源于口頭傳說,有的則來源于雜記案卷,因此,寫作的風格、方筆的優(yōu)劣、情節(jié)的繁簡、人物的形象,各篇之間不一甚一致。但總的來說,書中的包公形象基本上反映了人民于水深炎熱之中切盼救星的愿望,因而受到人民的喜愛,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又屢遭統(tǒng)治者的禁毀。到了清代,經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加工創(chuàng)作,在這些短篇包公奇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龍圖耳錄》、《三俠五義》等長篇公案小說。本書始成于明代萬歷年間,因坊間輾轉翻刻,版本繁多,各本之間篇目也不盡一致。這里彩用的底本,是最為通行的清嘉慶十三年李西橋作序的藻文堂刻本,另參校其他版本以補漏訂論,加以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