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佟柱臣先生的新作《中國考古學要論》出版,這部著作是楊迅文、任士英先生策劃編輯的“名師講義”叢書之一,叢書包括費孝通、張岱年、林庚、林耀華、何茲全等多位文史哲名師的講義,《中國考古學要論》是其中的一部考古學講義與論著?!吨袊脊艑W要論》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三篇講義,1957年在北京大學講的《考古材料的陳列》和1960年在南開大學講的《中國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成就》,兩者是那個歷史時期學術見解的代表,也是博物館學、考古學發(fā)展史上20世紀50、60年代的重要腳??;第三篇是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講義:《中國東北及周緣地區(qū)考古概論》,分量最重,約17萬字,這是迄今所見以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所寫出的我國東北、乃至東北亞歷史考古學最系統(tǒng)的要論。佟先生長期致力于東北考古學研究,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遼西發(fā)現了牛河梁遺址、夏家店遺址以及燕長城赤峰段,1950年又同裴文中先生一起發(fā)掘了吉林西團山。19791980年為了給研究生講授東北考古學,佟先生將多年收集的文獻和考古學資料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分十一章講授,這就是《中國東北及周緣地區(qū)考古概論》講稿的形成,以后又經佟先生的受業(yè)弟子靳楓毅整理,使之有可能結集發(fā)表。第一章“東北地區(qū)考古學史”,對梁思永、裴文中、李文信、金毓黻、羅福頤諸位先賢的業(yè)績逐一做了講述,還系統(tǒng)地介紹了俄國人、法國人、瑞典人在我國東北地區(qū)考古活動和發(fā)現;對日本人的工作做了詳細的說明,嚴肅地指出一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侵略性質;同時指出,一些保存在我們幾個博物館的手里的材料,如有關“東省”(即從伊爾庫茨克到海參崴地區(qū))考古文物的俄文刊物、步達生留在北疆博物院的石器等等,不要束之高閣,因為,他們所取得的材料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產。這是迄今對外國人在東北的考古所做的最全面、系統(tǒng)、客觀的評介。第二、三章系統(tǒng)講授了東北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收獲。第四至第八章講了從西周到清初東北地區(qū)的歷史與考古。其突出特色是把廣袤的東北地區(qū)上下數年錯綜復雜的民族、政治關系、歷史發(fā)展的主要脈絡講得清楚而無枝蔓,把所有重要文物和考古發(fā)現都放在賴以產生的民族、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把“死”的考古材料變成鮮活的歷史見證;還從考古材料中提取了史書上沒有的信息,豐富了歷史的內容。這不論對東北史學還是東北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首創(chuàng)性,讀者必將開卷有益。歷史時期考古學著重講述東北少數民族的歷史和考古。第四章講述了漢及漢以前的東胡(及其后裔鮮卑、烏桓)、肅慎(漢稱挹婁)、夫余等族的歷史,為夏家店上層文化、西團山文化、望海屯文化等提供了族屬線索和文化背景;第五章講授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時期東北地區(qū)所經歷的政治變遷及民族的互動與融合;闡述了重要魏墓、晉墓以及諸如嘎仙洞拓跋燾祝文石刻的重要歷史意義;對同一時期高句麗的歷史、高句麗山城、平地城、積石墓(如集安好太王陵、其他貴族墓)、墓葬壁畫所反映的民俗、漢文化影響、佛教文化影響以及其他佛教文物逐項做了講評;對鮮卑、室韋、勿吉—靺鞨的歷史與考古也作了要述。第六章專章講授了唐代的海東盛國——渤海的歷史與考古,既反映出渤海文化的繁榮昌盛,又把東北、內蒙古、北京等地的有關重要發(fā)現置于唐王朝與渤海關系的大系之中,點出大唐與渤?!笆且患摇钡囊x。第七章講授了東胡——鮮卑系的契丹族遼國和肅慎系女真族金國的久遠歷史及開國史、相互關系與存滅,把有關遼上京(今巴林左旗內)、中京(寧城)、東京(遼陽)、南京(北京)、西京(大同)以及其他遼國城址的史書記載與考古發(fā)現結合起來,講述得豐滿多彩;對遼皇陵、貴族墓及其隨葬品、壁畫,遼瓷及瓷窯,契丹文字,還有佛教遺存如寺院、遼塔、經幢、石窟、石刻等的發(fā)現及其重要意義做了科學分析。講述了金五京、金界壕、金官印、女真文字、碑刻、書畫以及對遼、金佛教遺存做出精到分析;還講到金朝末年在東北東部建立的東夏政權及有關考古發(fā)現,彌補了史書記載的不足。對于后金國及清初的關東遺跡也做了概述。第八章“元明清時期考古”著重于考古收獲的講授。有兩個史觀非常突出:一是提出民族融合的規(guī)律性途徑:首先形成的是幾個民族融合的共同體,再到更多民族融合的共同體,其途徑如墓志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間的通婚以及契丹人、渤海人、漢人、女真人的密切接觸與文化融合;強調指出中央王朝文明、漢民族(如東漢末年幽冀移民、遼金時期的“俘戶”等)對東北各族社會發(fā)展、民族融合的積極影響和巨大貢獻;一是以科學、系統(tǒng)的考古證據反復說明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qū)早已在金朝—東夏的轄境之內;翔實地論證了明王朝在黑龍江口特林設置努爾干都司的史實和重要意義。征引大量墓志、官印、珍稀古籍來考證著名的“敕修努爾干永寧寺記”等兩大豐碑的內容,說明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qū)都歸努爾干都司統(tǒng)轄,均屬明王朝疆域。清朝前身的后金國也已統(tǒng)轄著上述地區(qū)。因此,在第九章“蘇聯遠東考古”中,就明確指出“蘇聯遠東考古”實際上是歷史上屬于我國的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的考古學。對上述兩大地區(qū)從舊石器時代直到靺鞨文化、渤海文化、金代女真文化的考古分別做了講述。第十章“朝鮮考古學”,從舊石器時代一直講到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時代的考古成就,分析了朝鮮半島文化與中國東北地區(qū)文化的關系。第十一章“日本考古學”,介紹了十九、二十世紀前期的日本考古學簡史;從舊石器時代考古一直講到奈良時期,介紹了正倉院的收藏,并對此后的歷史做了簡述。先生認為,古代對隋唐文化的吸收、近代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是日本文化發(fā)展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該書第二部分是從作者100多篇論文中精選的十三篇。包括作者22歲時發(fā)表的長篇大作:《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之移動》,昭示了對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志向和功力。有四篇是分地區(qū)、分文化研究新石器的結晶,對石器類別、型式、分布等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對制作微痕、使用微痕做了力學研究。這在考古界是獨一無二的。還有細石器和新石器復合工具兩篇專論;另有五篇宏觀論述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特征和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提出多中心發(fā)展論和發(fā)展不平衡論、三個接觸地帶論、王國文明與方國文明論等理論。最后是《我與中國新石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