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據通信網絡組建與管理存儲網絡完全手冊

存儲網絡完全手冊

存儲網絡完全手冊

定 價:¥38.00

作 者: (美)Robert Spalding著;郭迅華等譯;郭迅華譯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完全手冊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05398917 出版時間: 2004-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6cm 頁數: 359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存儲網絡的一本全面指南,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25章。涵蓋了包括SAN、NAS、光纖通道、文件系統(tǒng)、虛擬化、數據庫存儲等各種存儲網絡技術。通過閱讀本書,讀者會深入理解存儲網絡在數據中心中的應用現(xiàn)狀,并進而一覽無余地領略當今的存儲網絡革命;本書也將幫助讀者認識存儲網絡中的種種核心概念,包括體系結構、設備、連通性選擇和數據組織手段等,并借助這些思想來有效地設計和實施各種復雜的存儲網絡;還將指導讀者熟練地運用兩種主要的存儲網絡模式,即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網絡連接存儲)和SAN(StorageAreaNetwork,存儲區(qū)域網絡),并使用IP、RAID存儲體系以及虛擬化要素對之進行集成。本書適合于對存儲網絡感興趣的專業(yè)人士。對于網絡工程師、應用系統(tǒng)設計師和IT運營管理人員而言,本書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規(guī)劃和維護存儲網絡。

作者簡介

  RobertSpalding是第一批在大型計算機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并行下理并為高端對稱多處理技術尊定基礎的專家之一,其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應用于成像技術的高級存儲戰(zhàn)略,以及音頻和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分布或存儲和存檔技術,本書是其50余部著作中最新的一部,讀者可通過他的電子郵箱RobertSpalding@Kentrow,com與之聯(lián)系。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存儲網絡的概念
第1章  數據存儲和數據訪問
1.1  應用系統(tǒng)設計的挑戰(zhàn)
1.1.1  應用系統(tǒng)中的非線性性能問題
第2章  為存儲規(guī)模和訪問能力而戰(zhàn)
2.1  存儲網絡的意義
2.1.1  問題所在:存儲規(guī)模
2.1.2  問題所在:訪問能力
2.2  從存儲的角度定義商務應用系統(tǒng)
2.2.1  維護和支持應用系統(tǒng)
2.3  建設商務應用系統(tǒng)
2.4  存儲網絡對商務應用系統(tǒng)的益處
2.4.1  商務應用系統(tǒng)數據訪問的可擴展性
2.4.2  整合商務應用系統(tǒng)數據
2.4.3  通過更高的帶寬和集中配置提高數據訪問速度
2.4.4  通過提高存儲管理的效率增強商務應用系統(tǒng)的可用性
2.5  存儲網絡對IT組織的影響
第3章  分離存儲組件:將存儲放到網絡上
3.1  NAS思想
3.2  NAS的演化和發(fā)展
3.3  NAS運作概述
3.3.1  運用NAS應對數據訪問
3.3.2  運用NAS應對數據規(guī)模
3.4  NAS的不利因素
第4章  分離存儲組件:為存儲建立網絡
4.1  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
4.2  分布式計算機處理
4.2.1  對稱多處理系統(tǒng)
4.2.2  大規(guī)模并行處理系統(tǒng)
4.3  分布式I/O處理
4.3.1  增強的I/O協(xié)議——光纖通道
4.3.2  高速互聯(lián)——交換式光纖網絡
4.3.3“無共享”體系結構
4.4  SAN思想
4.5  SAN的演化和發(fā)展
4.6  SAN運作概述
4.6.1  針對數據訪問的SAN40
4.6.2  針對數據規(guī)模的SAN40
4.7  SAN的不利因素
第二部分  存儲基本原理
第5章  存儲體系架構
5.1  存儲元件
5.1.1  數據存儲層級
5.2  存儲系統(tǒng)
5.2.1  典型的存儲系統(tǒng)配置
第6章  設備概覽
6.1  外圍連接組件及相關概念
6.2  主機適配器
6.3  控制器
6.4  磁盤存儲
6.5  磁盤系統(tǒng)
6.5.1  磁盤陣列
6.5.2  RAID磁盤陣列
6.6  磁帶存儲
6.6.1  磁帶驅動器
6.6.2  格式
6.6.3  讀寫機制
6.6.4  磁帶系統(tǒng)
6.6.5  光存儲
第7章  連接方式
7.1  連接:搭上總線的“公共汽車”
7.1.1  帶寬
7.1.2  尋址
7.1.3  中斷功能
7.1.4  電子和機械特性
7.2  總線的演變
7.3  總線工作原理
7.3.1  并行和串行
7.4  總線與網絡體系結構的不同
7.4.1  PCI總線
7.4.2  SCSI總線
7.5  光纖通道
7.5.1  光纖通道工作原理
7.6  其他I/O總線
7.6.1  USB和Firewire
7.6.2  創(chuàng)造性的連接策略
第8章  數據組織方法
8.1  組織數據
8.2  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8.2.1  三級虛擬化
8.3  企業(yè)級文件系統(tǒng)需求
8.4  文件系統(tǒng)
8.4.1  分配
8.4.2  卷定義
8.4.3  文件分配
8.4.4  管理
8.5  文件系統(tǒng)的類型
8.6  數據庫
8.6.1  查找數據
8.6.2  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系統(tǒng)
第三部分  網絡連接存儲
第9章  將存儲放到網絡上
9.1  NAS體系結構
9.2  NAS硬件體系結構
9.2.1  服務器部件
9.2.2  存儲部件
9.2.3  網絡部件
9.3  NAS軟件體系結構
9.3.1  微內核操作系統(tǒng)部件
9.3.2  NAS文件系統(tǒng)
9.4  網絡連接
9.5  作為存儲系統(tǒng)的NAS
9.5.1  部門級NAS體系結構
9.5.2  互聯(lián)網中的NAS體系結構
9.5.3  企業(yè)級NAS體系結構
第10章  NAS硬件設備
10.1  作為I/O管理器的NAS硬件
  10.1.1  NAS硬件I/O管理器組件
10.2  NAS處理模式
  10.2.1  NAS工作負荷與NAS硬件
第11章  NAS軟件組件
11.1  帶有連接存儲的遠程文件系統(tǒng)
  11.1.1  NAS微內核操作系統(tǒng)
  11.1.2  NAS文件系統(tǒng)
  11.1.3  存儲軟件
11.2  作為I/O管理器的NAS軟件
  11.2.1  NAS軟件和NAS處理模式
  11.2.2  I/O工作負荷與NAS軟件
第12章  NAS連接方式
12.1  把存儲放到網絡上
12.2  NAS連接體系結構:硬件
  12.2.1  NAS和LAN拓撲結構
12.3  NAS連接體系結構:軟件
  12.3.1  TCP/IP處理方式概述
  12.3.2  有效的NAS連接
  12.3.3  網絡配置和工作負荷
第四部分  存儲區(qū)域網絡
第13章  體系概覽
13.1  為存儲建立網絡
  13.1.1  網絡部件
  13.1.2  軟件部件
  13.1.3  硬件部件
  13.1.4  連接部件
  13.1.5  SAN配置
第14章  硬件設備
14.1  光纖通道交換機
  14.1.1  F端口
  14.1.2  E端口
  14.1.3  G端口
14.2  主機總線適配器
14.3  將存儲放入存儲區(qū)域網絡
  14.3.1  JBOD
  14.3.2  RAID
  14.3.3  網橋和路由器
14.4  從硬件角度看光纖網的運作
14.5  SAN硬件注意事項
第15章  軟件組件
15.1  交換機操作系統(tǒng)
15.2  設備驅動程序
15.3  支持性組件
  15.3.1  設備共享
  15.3.2  數據共享
  15.3.3  SAN管理應用程序
  15.3.4  ISL功能
15.4  SAN軟件注意事項
第16章  SAN的配置
16.1  連接到數據中心
  16.1.1  實施多交換機配置
  16.1.2  對服務器群體提供支持
  16.1.3  對外部網絡提供支持
16.2  發(fā)展中的網絡連接
16.3  發(fā)展中的設備連接
  16.3.1  集成磁帶解決方案
  16.3.2  嘗試光介質連接
16.4  與未來相連接
16.5  SAN配置原則
第五部分  綜 合 應 用
第17章  定義I/O工作負荷
17.1  存儲規(guī)劃和容量規(guī)劃
17.2  工作負荷的定義和描述
17.3  商務應用系統(tǒng)
  17.3.1  存款應用系統(tǒng)——工作負荷屬性
17.4  I/O內容和工作負荷
  17.4.1  數據組織模型
  17.4.2  用戶訪問
  17.4.3  數據路徑
17.5  存儲網絡中的I/O工作負荷注意事項
  17.5.1  SAN或NAS解決方案
第18章  應用SAN解決方案
18.1  SAN工作負荷特性
18.2  將SAN應用到OLTP工作負荷中
  18.2.1  數據組織模型
  18.2.2  用戶訪問
  18.2.3  數據路徑
  18.2.4  基于OLTP的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8.3  將SAN應用到Web事務工作負荷中
  18.3.1  數據組織模型
  18.3.2  用戶訪問
  18.3.3  數據路徑
  18.3.4  基于Web的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8.4  將SAN應用到數據倉庫工作負荷中
  18.4.1  數據組織模型
  18.4.2  用戶訪問
  18.4.3  數據路徑
  18.4.4  數據倉庫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8.5  SAN解決方案應用小結
  18.5.1  行動之前的注意事項
  18.5.2  準備解決方案
第19章  應用NAS解決方案
19.1  NAS工作負荷特性
  19.1.1  NAS擅長做什么
  19.1.2  NAS不能做什么
19.2  將NAS應用到部門級工作負荷中
  19.2.1  數據組織模型
  19.2.2  用戶訪問
  19.2.3  數據路徑
  19.2.4  部門級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9.3  將NAS應用到企業(yè)Web工作負荷中
  19.3.1  數據組織模型
  19.3.2  用戶訪問
  19.3.3  數據路徑
  19.3.4  基于Web的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9.4  將NAS應用到專業(yè)工作負荷中
  19.4.1  數據組織模型
  19.4.2  用戶訪問
  19.4.3  數據路徑
  19.4.4  專業(yè)工作負荷的設計和配置
19.5  NAS應用解決方案小結
  19.5.1  行動之前的注意事項
  19.5.2  準備解決方案
第20章  SAN和NAS的集成
20.1  不同之處
20.2  相似之處
20.3  集成的需要
20.4  未來的存儲連接手段
  20.4.1  iSCSI和LAN/WAN存儲
  20.4.2  InfiniBand和通用總線
  20.4.3  機盒內部
20.5  存儲集成
第六部分  管理——保持運轉
第21章  商務持續(xù)性規(guī)劃
21.1  定義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背景中考察存儲)
  21.1.1  服務中斷的分類
  21.1.2  自上而下的工作
  21.1.3  參與
21.2  存儲網絡在商務持續(xù)性中的作用
21.3  需要何種程度的保障
  21.3.1  冗余水平
  21.3.2  需求水平
  21.3.3  相關需求水平
21.4  商務持續(xù)性規(guī)劃下的存儲設計和實施
  21.4.1  SAN
  21.4.2  NAS
  21.4.3  遠程與本地的對比
  21.4.4  備份與恢復的對比
  21.4.5  專業(yè)知識和配置數據
第22章  管理可用性
22.1  可用性測度
  22.1.1  存儲網絡的外部服務品質
  22.1.2  存儲網絡的內部服務品質
22.2  實施規(guī)劃
  22.2.1  隨需可用性——NAS和SAN
  22.2.2  高可用性系統(tǒng)——SAN可以是NAS
  22.2.3  容錯系統(tǒng)——只能使用SAN
  22.2.4  存儲可用性——考慮RAID
22.3  尋找漏洞
  22.3.1  何處著眼
  22.3.2  數據恢復
22.4  完成循環(huán)
第23章  維護可保養(yǎng)性
23.1  跟蹤配置環(huán)境
  23.1.1  SAN的物理配置管理
  23.1.2  SAN的邏輯/軟件配置管理
  23.1.3  NAS的物理配置管理
  23.1.4  NAS的邏輯/軟件配置管理
23.2  變更調查
  23.2.1  通過配置管理推動變更
  23.2.2  故障的管理和解決是存儲網絡的陰陽兩面
  23.2.3  容量升級對變更管理的影響
  23.2.4  跟蹤物理和邏輯配置中的變更
  23.2.5  在存儲網絡中建立變更管理機制
  23.2.6  到底是誰的問題
23.3  完成可保養(yǎng)性的循環(huán)
第24章  容量規(guī)劃
24.1  為存儲制訂規(guī)劃
  24.1.1  分析最終用戶、應用系統(tǒng)和內部系統(tǒng)需求
  24.1.2  在I/O工作負荷估算的基礎上規(guī)劃并建立足夠的容量
  24.1.3  建立外部容量驅動矩陣
  24.1.4  建立報告機制
  24.1.5  存儲容量規(guī)劃及既有服務品質的管理
24.2  存儲分析
  24.2.1  存儲升級
  24.2.2  建立新的存儲網絡
  24.2.3  存儲分析的工具
  24.2.4  收集存儲信息
24.3  為性能和容量需求建立模型
24.4  實施規(guī)劃
24.5  完成循環(huán)
第25章  安全性問題
25.1  信息安全性概述
  25.1.1  認證
  25.1.2  授權
  25.1.3  審計
  25.1.4  完整性
  25.1.5  加密
  25.1.6  可用性
25.2  安全性手段
25.3  存儲安全性工具
  25.3.1  線內加密
  25.3.2  靜止加密
  25.3.3  基于密鑰的認證
  25.3.4  兩要素應用認證
25.4  存儲安全性的挑戰(zhàn)
  25.4.1  產品和解決方案
  25.4.2  加密
  25.4.3  安全性標準和規(guī)范
  25.4.4  帶寬和功能的代價
25.5  光纖通道SAN的安全性
  25.5.1  分區(qū)
  25.5.2  全局名稱盜用
  25.5.3  數據幀的弱點
  25.5.4  LUN屏蔽
  25.5.5  E端口復制
25.6  NAS安全性
  25.6.1  公用互聯(lián)網文件系統(tǒng)
  25.6.2  網絡文件系統(tǒng)
25.7  最佳實踐
  25.7.1  口令
  25.7.2  配置
  25.7.3  管理
  25.7.4  遠程連接
  25.7.5  操作系統(tǒng)安全性
  25.7.6  存儲設備服務
第七部分  附錄
附錄A  NAS案例:國際圖像處理公司
附錄B  SAN案例:進口汽車工業(yè)
附錄C  SAN/NAS管理案例:西南CD公司
附錄D  術語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