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論述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及技術。全書共分10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數據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及協議,局域網,高速局域網,廣域網,高速廣域網,網絡互連,Internet及計算機網絡安全等。本書內容新穎,理論聯系實際,學術與工程并重。在闡述基本理論的同時,還提供了相應的應用實例。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信息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員閱讀。計算機網絡是20世紀下半葉的重大科學技術成果之一。20世紀60年代末,ARPA網的誕生是計算機網絡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網絡開始向著體系結構標準化的方向發(fā)展。在此期間,IBM公司的系統網絡體系結構(SNA)和DEC公司的數字網絡體系結構(DNA)相繼問世。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以ISO-OSI參考模型為代表。與此同時,局域網絡體系結構則以IEEE802LAN參考模型為代表。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已演進成基于TCP/IP的Internet體系結構。21世紀是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時代,以信息技術(盯)和信息產業(yè)為主導的知識經濟將成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tài)。計算機網絡將在信息高速公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11)及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11)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當今正迅速發(fā)展的新興信息科學技術之一,同時也是計算機、通信、電子學、光電子、多媒體等相互滲透發(fā)展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信息學科,業(yè)已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和興趣。本書共分10章,各章內容概要如下:第1章緒論。主要概述了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Internet的演進,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分類及應用。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主要包括數據通信模型、信道容量、傳輸介質、無線傳輸、信道復用、交換技術、同步傳輸與差錯控制等主要數據通信基礎問題以及網絡性能分析。第3章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及協議。主要包括典型計算機網絡標準化組織,網絡的層次結構,ISO-OSI參考模型,典型數據鏈路協議,TCP/IP參考模型,ICMP、IGMP、IPv6、UDP、OSI與TCP/IP參考模型比較,協議工程的發(fā)展和協議開發(fā)生命周期,協議的形式描述技術(FIYF)、正確性驗證、半自動實現及一致性測試的基本理論及技術。第4章局域網。主要包括IEEE802LAN體系結構,ALOHA、CSMA、CSMA/CD總線網(1EEE802.3)、交換式以太網,令牌總線網(1EEE802.4),令牌環(huán)(1EEE802.5),無線局域網(1EEE802.11)以及典型局域網絡操作系統NOS(NetWare、WindowsNT/Windows2000、UNIX、Linux)的基本理論及應用技術。第5章高速局域網。主要包括100BASE-T(1EEES02.3u),100VG-AnyLAN(1EEES02.12),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DDl),HIPPI,光纖通道,吉位以太網(1EEE802.32),十吉位(萬兆位)以太網(1EEE802.3ae),ATM局域網以及虛擬局域網VIAN的基本理論及組網技術。第6章廣域網。主要包括廣域網概論及路由選擇,擁塞控制的基本原理與算法,典型廣域網技術:X.25網絡和ISDN。第7章高速廣域網。主要包括幀中繼,ATM、B-ISDN、SONET、SDH、IPOA、ATMLANE、MPOA、MPLS,以及無線ATM的基本理論及組網技術。第8章網絡互連。主要包括網絡互連部件(中繼器、網橋、路由器、網關),內部網關協議(路由信息協議RIP、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協議OSPF),外部網關協議,多播路由策略,MO-SPF與DVMRP以及QoS路由策略。第9章Internet。主要包括域名系統DNS,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協議FYP,遠程登錄,代理服務器機制,WWW,網絡管理,資源預留協議RSVP,QoS,虛擬專用網VPN,移動Internet和光Internet。第10章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包括網絡信息安全,防火墻技術(包過濾技術、代理服務技術、防火墻的結構、防火墻的基本構件),密碼技術(分組密碼算法、公鑰密碼算法、Hash函數、密碼協議)以及密碼應用技術。本書是在作者多年從事計算機網絡教學及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在體系結構上,本書以TCP/IP和IEEE802為主線,力求系統地闡明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及主要技術;在取材上力求新穎,以反映網?緦煊虻淖钚魯曬輝諛諶萆狹η罄礪哿凳導剩跤牘こ逃τ貌⒅兀輝誆齷駒淼耐?,蕶┲x垢雋訟嚶Φ撓τ檬道???本書由李臘元和李春林共同編寫。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7章和第10章由李臘元編寫;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9章由李春林編寫。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曾得到顏昕、陳年生、向陽、孫強、程佳慧、陳立丹、汪小蘭、劉楊、簡紅松、王志雄、秦勇、周敬祥、宋建剛、毛艷芳、洪海、黃偉、羅林、楊鵬、陶林、方偉、潘勁松、周峰、郭晶晶、胡凱、劉繼華、林洋、潘鋒等的支持和幫助,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漏誤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編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