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如長江大河,前浪后浪,滔滔不絕,又如薪火傳承,代代相繼,光焰愈盛。后人做學問,總要了解前人已經做過的工作,繼承前人的成就和經驗,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集中了我院幾十個學科的幾十名資深專家,他們在相關學科都有幾十年的研究經歷,大都在各自領域內卓有建樹?,F在出版的文庫,由每位專家自選學術生涯中的代表作,結集面世,既可以顯示他們孜孜矻矻辛勤走過的學術道路,又可以從中看出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成就和發(fā)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本書收入的各篇文章,內容涉及周秦兩漢社會經濟史、光學理論和20世紀史學史三個方面,都是發(fā)表過的舊作,大體反映了作者50年來從事歷史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書收入的幾篇論文略有探討,但都很零碎而粗淺,或不免認識片面,有賴方家教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商品經濟早在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就比較發(fā)達,與歐洲中世紀莊園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顯著不同。這個特點甚至使有的歷史學者得出中國顯然是很難令人同意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本書收入的有關史學理論和現當代史學史的文章,最有爭議的恐怕是論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的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