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作者在紐約大學的博士專題課和北京大學系列講座基礎上擴充、修訂而成。全書從當代世界的價值沖突和文化認同危機著手,從觀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的困擾當代文化理論的一系列核心問題和基本矛盾,如自我與他人、個別性與普遍性、文化系統(tǒng)間的比較與可比性、全球化與民間族國家,后現代時代的歷史與主體,等等。本書不同于一般介紹西方當代文化批評理論的著作,不是描述形形色色的流行理論話語,而是深入當代西方文化意識、價值主體和權力觀念的歷史基礎和哲學基礎,對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政治,文化主體性的歷史構造及其內在緊張進行系統(tǒng)的敘述和剖析。全書緊扣“市民一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危機及其自我超越”這個線索,把西方現代性的政治、哲學和文化表述自我超越“這個線索,把西方現代性的政治、哲學和文化表述視為一種特殊的歷史主體性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認識。因此,本收中心章節(jié)的內容是⒈對康德一黑格爾的市民階級自我意識及其哲學立法的再解讀;⒉對尼采的哲學轉折及其革命性意義的歷史闡釋;⒊對韋伯一施米特的法律、正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對種種當代現象,如冷戰(zhàn)后流行的“自由市場”、“普遍的個人”和“歷史的終結”等意識形態(tài)話語做出了一系列獨到的、富于批判性的分析,并特別著意揭示了這些“普遍主義”立場所力圖掩蓋的歷史社會差異、文化和價值的沖突以及其內在的特殊主體的“自我肯定”意志。本書強調觀念史批判的歷史脈絡,但豈時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直面當下的挑戰(zhàn)。在處理西方經典理論文本的同時,作者鮮明地把闡發(fā)當代中國的文化主體性作為全書的中心旨趣。在宏大的歷史和理論背景下,在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中,作者一再提出的問題是,在現代性和“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做中國人?如何展開當代中國的文化政治?如何重建自己的價值與生活世界,并由此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世界歷史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