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的俗和辣,是從其風格上說的。俗主要講元散曲是平民文學,語言是口語化的,今天讀來并不困難。比如馬致遠的“秋思”曲,算是文采派的代表作,今天讀來也十分明白。所以,很受觀眾讀者的喜歡,往往到狂熱的程度。至于辣,那就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幽默滑稽,都人曲辭??纯赐鯇嵏Φ摹洞核?、劉敏中的《于荷葉》、嚴忠濟的《天凈沙》(“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無名氏的《醉太平》(“堂堂大元”),就可見到元散曲將活生生的元代世俗生活、人情世態(tài)都反映出來了,其深度廣度遠非唐詩與宋詞所能比擬。更值得重視的是,因為元代社會政治異常黑暗,知識分子沉淪到與乞丐并列的地位(所謂“九儒十丐”),成為散曲的主體,故而元散曲的俗和辣的背后,真正隱藏的是憤世嫉俗。就像《史記》是悲憤滿腔一樣,元散曲則是史詩一般的文學形式。而唐詩是盛世的文學,宋詞是儒雅化了的文學,在認識社會本質方面,遠不及元散曲來得深刻。這是從風格方面看元曲的本質。 元散曲的本質是俗民的精神,是下層士人的精神,所以,明代以來,元散曲的選本遠不如唐詩、宋詞豐富。時至民國年間,俗文學的地位大大上升,元散曲的地位也大大上升。于是,民國年間著名的元曲研究專家任訥、盧前選輯了這部《元曲三百首》,包括六十七位元曲家及無名氏散曲。至此,元散曲有了一部能體元代散曲精華的普及性較高的選本。時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這個選本開始廣為刊行流布,知名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