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據有關縣志、官紳筆記和回憶錄,輔以《聊齋志異》片斷場景,不僅真實地反映了清初山東社會狀況,而且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民眾的生活風貌,特別是深刻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農民的悲劇命運。這本書講述的事情發(fā)生在14世紀,主要是1668-1672年間;地點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小角落,山東省一個叫做郯城的縣。所聚焦的是當時當?shù)胤侵R精英階層的老百姓:農民;田間傭工,以及他們的妻子,這些人在困難的時候得不到社會的幫助,也沒有強有力的家族組織的支持。我從四個小而具有沖突的事件上去考察他們:第一,土地耕作和稅收;第二,寡婦保護她的孩子和遺產的努力;第三,地方恩怨而帶來的暴力;第四,王氏婦人的決定,她不愿意面對一個不可接受的現(xiàn)狀而逃離她在郯城的家和她的丈夫。把這些說成是“小事”是因為相對于整個歷史背景而言,而對于那些實際身在其中失來說,這些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我有意要使這個故事既有鄉(xiāng)村屬性又有地方色彩,因為有關現(xiàn)代中國農村的文獻記錄的并不是單個地方的事,而是發(fā)生在一大片地域上和跨越一長段時間的事,這就使個人的故事幾乎不可避免地有支離破碎的問題。地方研究一般不重視農村,而是把重點放在出名的地區(qū):例如,有多少才子佳人出生在那里,或者那里曾發(fā)生過一場毀滅性的暴動,那里的經濟條件多樣和優(yōu)越,社會結構具有復雜的歷史淵源。然而,郯城沒有任何可出名的事情。它在17世紀沒有出過什么杰出人物,有關它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數(shù)據匱乏,遭遇災情不斷的人民并沒有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