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燈》是伯格曼的自傳,書里有他的童年生活、父母不和諧的婚姻、死亡陰影所帶來的驚嚇……而它以不是一本年代紀事體的自傳,倒似一部文學作品,像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如他自己的電影作品、是現(xiàn)實、記憶和夢幻的組合,也是一個電影時代的記錄。本書是在世界影壇享有極高聲譽的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自傳,成書于他宣布息影后的1987年,既是對他一生的回顧,也是一扇通向他心靈秘密通道的門,為我們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深層次的心理依據。伯格曼在書中通過真誠的筆調敘述,讓讀者走進了屬于他自己的秘密世界。伯格曼一生的經歷:他的電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這一切都源于孩堤時代的一套玩具:一盞魔燈。而這又正是本書的標題。正如伯格曼自己的電影作品,這本書是現(xiàn)實、記憶和夢幻的組臺,也是一個電影時代的記錄,今天的伯格曼己名滿天下,人們將永遠記住他的名字,他的電影所記錄的人類情感則會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回味、去思考。作者簡介: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I4日出生于瑞典的烏普薩拉。他在戲劇、電影乃至文學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曾于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為其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則是他從影后拍攝的那些偉大的電影,如《第七封印》、《處女泉》、《野草毒》、《呼喊與細語》、《穿過黑暗的玻璃》、《芬妮與亞歷山大》等。他的電影多次獲得各種電影節(jié)大獎,并獲得3次6項奧斯卡金獎。英格瑪·伯格曼與意大利導演費里尼、蘇聯(lián)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并稱為世界現(xiàn)代藝術電影的“圣三位一體”,代表了19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伯格曼以他那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shù)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他以強烈的個人風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瑞典和世界影壇。譯者簡介:劉森堯,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yè)。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譯有《電影藝術面面觀》、《電影表演與藝術》、《布努艾爾自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