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忠實的學習者,從不偷懶,也決不作弊。你如果看見過嬰兒學習爬行,就會知道,他們從來都沒有厭倦過爬行。但究竟是什么使孩子們早早就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呢?孩子之間發(fā)生爭吵,是在解決沖突,并不說明他們沒有教養(yǎng)或者品質有問題。尋找知識的孩子,“自己塑造自己”的孩子,就像礦工用自己頭上的礦燈照亮自己的那片世界一樣。如果孩子在別人看待自己的目光里能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島認可,就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取向,又根據這樣的價值取向來審視自己、自己的家庭,也許還有整個社會,從中產生一種對于世界的開放性的態(tài)度。做實驗、犯錯誤、練習、重復——世界可以變成孩子們的實驗室、創(chuàng)作室和手工作坊,或者變成森林,變成月亮。一個7歲的孩子,應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嗎?應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嗎?一個未到7歲的孩子,正準備經歷什么?一個已過7歲的孩子,還應該彌補哪些經歷?作者簡介:多納塔·艾申波茜博士,一位有3個兒女的母親。供職于德國青少年研究院,一直從事國際比較教育和早期兒童教育的研究。曾發(fā)表過多部專著。目錄:第一章認識世界的旅程父母的關注不同文化中的兒童教育的義務兒童認知世界的社會調查7歲兒童認知世界概覽:第一份清單(1996年)7歲兒童認知世界概覽:第二份清單(1999年)教育的標準17世紀兒童認知世界的標準:《世界圖解》21世紀的新詮釋世界觀的知識第二章我們越了解世界,世界就越吸引我們有必要設立一個教育標準嗎讓孩子學會主宰自己的生活多種謀生手段人的壽命與童年的關系敢贏的膽量和能輸的準備幼兒園里的議會孩子是研究家、收藏家和發(fā)明家當我發(fā)明創(chuàng)造時,我就像回到了童年兒童也需要掌握專業(yè)知識“空杯子里還有空氣”:學齡前兒童的化學教育觀察與動手兒童電腦學校在德國生活的外國孩子還缺少……最好能自己發(fā)明游戲孩子缺乏的基本知識學齡前聰明伶俐能保證人學后有好成績嗎家里只有我7歲她喜歡刨根問底3年之后……第三章教育點滴讓孩子有一本《我小時候的相冊》讓孩子享受與物品的關系讓孩子體驗主心骨的感受讓孩子感受鄉(xiāng)愁讓孩子在窗口張望讓孩子保持自己的整潔觀讓孩子體驗“缺乏”的滋味讓孩子回憶起出生的那一刻讓孩子享受森林讓孩子懂得書寫與文字讓孩子感受音樂的休止符號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雙手第四章國外學齡教育狀況美國英國“程式化行為”日本匈牙利后記重新定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