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原名絳,豐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寧人,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昆山縣千墩鎮(zhèn)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二蘭三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二八八二年)。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杰出學者,是繼往開來的學壇大師。明末政治黑暗腐朽,社會經濟趨于崩潰,文化學術領域彌漫著疏闊浮虛的風氣。顱炎武力矯空疏學風流弊,講究經世實用之學,為開啟健實學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的貢獻。他一生廣泛涉足于經學、史學、音韻學和地理學,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其治學嚴謹,論斷精湛,目的是崇尚實學,經世致用,對國家、民族和社會能有所作為。他凝聚一生心血寫成的音學五書、日知錄,是兩部求實而致用的學術精品,他積二十余年精力編纂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亦是“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的有所為的兩部地理巨作。[一]凡此種種,都是建立在踏實而廣博的基礎上的豐碩成果,為清初健實學風的開啟,作出了重要功績,不但著稱于世,而且對清代及后世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顧炎武在世時,音學五書和日知錄即已刊行,天下郡國利病書在其逝世后有了整理本,惟有肇域志自初稿完成以來,從未刊行,僅見少數(shù)抄本流傳于世。肇域志是一部明代全國地理總志,始輯于明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輯成于清康熙元年(一六二年)。有三點可證:(一),肇域志自序:“此書自崇禎己卯(十二年)起”,經過“二十余年之苦心,輯成初稿。”(二),天下郡國利病書序:“崇禎己卯,秋闈被檳,退而讀書……于是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間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余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其落款時間為“壬寅七月”,即康熙元年七月。(三),顧炎武書楊彝萬壽祺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后云:“右十年前友人所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