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我受國家選派,以兩年時間在巴黎進修西方藝術史。此后,又多次應邀赴歐美諸國考察和講學。我因此有許多機會,接觸當今世界藝術界的精英。想必是我來自中國,便格外承蒙他們的高情雅意,紛紛請我登客堂,入畫室,談藝論道,交友結好,使我有生活在藝術與友誼之中的幸福。我陸續(xù)把他們介紹到中國,得到普遍而又熱烈的反響。我所介紹的,誠然不足以勾畫出二十世紀藝壇的全貌,但也確實涉及其中堪稱精華的那個部分。當今之世,天下熙熙,藝壇攘攘。虛無主義的猖獗,使得藝術在某些人手里,不僅淪為“個人手淫的表現”(西凱羅斯語),而且在催促人類在反文明的進程中走向自我毀滅。我的工作雖則是研究介紹外國文化藝術,但卻抱定甄選優(yōu)異、拒絕垃圾的宗旨,為的是傳播美好,促進我們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分享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互勉互勵,再創(chuàng)各自的輝煌。我們是文化上的泱泱大國,理應有兼容并蓄的開放心態(tài)和雍容大度。然而,在我們重新回到世界各民族大家庭里的時候,面對一個變化很大的世界和一個變化更大的藝壇,也應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切忌因為認識上的糊涂,甚至為貪戀眼前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獨立判斷,去遷就那些并不適合我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否則,殖民地意識勢必泛濫,民族精神則再難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