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魯迅遺體的旗幟上,繡著“民族魂”三個字,這三個字最概括地闡釋了魯買空賣空與他的多災多難的民族從血肉到婁魂的深切聯系。出殯的時間安排在下午兩點,可是從早晨就開始擁賽進來群眾,圍繞著遺體,幾乎連出殯的走路都沒有的。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做過邀請,也沒有預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大眾,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的男人和少年。旗子挽聯,都是棉布的;拿花圈也罷,拿旗子的也罷,全都是送葬的人。而且,除了主治醫(yī)生一個人外,一輛自備汽車也沒有,僅僅由“治喪委員會”租來九輛汽車(按時間計算租金)。一個僧侶也沒有,一個牧師也沒有,一切都由八個治喪委員辦了。這等等,毫無遺憾地發(fā)揮著被葬者的人格。作為“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無與倫比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李澤厚語),魯迅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幾十年來一直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闡釋。盡管他經常受到誤解、歪曲乃至得用,但是他的精神魅力、對于國人前途的深刻關懷和憂慮、對于生存痛苦的強烈體驗和率真表達而博得了一個代又一代讀者的認同和傾倒。他的寫作和思考深刻介入了民族精神生活的許多方面,給中華民族的文化更新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