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在夏衍研究方面,這是我出版的第三部專著,與前兩部著作――《夏衍傳略》(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和《夏衍劇作藝術論》(學林出版社,1997)相比較,該書論述的側重點不同。如果說《夏衍傳略》著重描述了夏衍的人生道路和創(chuàng)作歷程,而《夏衍劇作藝術論》則評述了夏衍在話劇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特色和缺陷的話,那么該書則注重從夏衍與中外文化的聯系來論述其思想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特色,即在20世紀中外文化碰撞、互補和會通的歷史背景下,剖析夏衍的人生觀、文藝觀和他所涉及到的各類文學樣式的創(chuàng)作與中外文化傳統的關系及所受到的影響,并探討其創(chuàng)作為民族文化積累和發(fā)展提供了哪些新鮮獨特的東西。這也是該書與一般的作家論有所不同之處。顯然,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條件的差異,會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不同的影響;而文化觀念、文化心態(tài)、文化底蘊和文化視野的差異,也會使作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至于任何作家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作,均會給文化積累增添新的內容。因而,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探討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有意義的,也是有價值的。夏衍這一代作家,或曾親歷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或曾直接受到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為探求民族文化新生之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東渡日本,或游學歐美,或去過蘇俄,受到過異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他們回國后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階段,又恰巧是民族民主革命最尖銳激烈,民族文化發(fā)生劇烈變革的時代,他們的創(chuàng)作無不打上這一時代的烙??;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和文化條件下,他們的創(chuàng)作又不同程度地發(fā)生了變化;所以,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對于后來者均具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實有必要進行認真總結探討,以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的建設和文學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該書從夏衍與中外文化關系的角度對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所作的評述,僅是一種個案分析;能否達到預期之目的,能否由此舉一反三,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實無多大把握,尚有待于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的評定。近幾年來,由于崗位轉換,筆者以主要精力從事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用在教學和科研上的時間十分有限。該書的寫作除了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外,其他時間則無暇顧及。這樣寫寫停停、停停寫寫,一本書竟然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好幾年才完成,實是無奈。如今終于了卻了一樁心事,確有如釋重負之感。付梓之前,重閱一遍稿件,對某些章節(jié)作了部分修改補充,但仍不能盡如人意,淺陋之處在所難免,很難臻于完善。如有不妥之處,請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不吝賜教。該書的出版得到了復旦大學出版社賀圣遂社長的大力支持,責任編輯孫晶也付出了許多辛勞,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周斌2002年8月于蘭花教師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