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簡簡錄
出版說明
序言 紅色保時捷賽車. AS/400服務器與羅徹斯特城堡
體 系 結 構
第一章 i系列體系結構設計的五個神圣原則 2
技術獨立性 3
基于對象的設計 4
硬件集成 5
軟件集成 6
單層存儲 6
匯萃與融合 7
硬 件
第二章 PowerPC處理器 10
速度需求 10
硬件合并 11
PowerPC的演變 14
早期的PowerPC AS處理器 16
Muskie處理器 16
Cobra 處理器 18
Apache 處理器 19
Star系列處理器 20
Star系列處理器的實現(xiàn)方法 21
條件分支處理 25
多線程處理器 27
“智慧”設計的終結 30
結論 32
第三章 POWER4:下一代處理器 33
POWER的歷史 34
POWER4設計 35
POWER4封裝 36
SMP或NUMA 39
POWER4處理器內核 40
POWER4流水線 44
POWER4技術 46
Armada準備起航 47
結論 48
第四章 通往0.1微米之路 49
晶體管基礎 49
銅線互連 50
絕緣硅技術(SOI) 51
低k值絕緣體 53
應變硅 55
電子束光刻 56
結論 58
第五章 存儲器系統(tǒng) 59
存儲器速度間隙 59
存儲分層結構 61
高速緩存 62
多層緩存 63
主內存 64
磁盤與磁帶 64
存儲分層結構的特征 65
引用位置 65
包含 65
一致性 66
SMP配置舉例 68
非一致性內存訪問(NUMA) 70
NUMA的優(yōu)勢 71
結論 75
第六章 新型I/O 76
早期的I/O子系統(tǒng) 77
早期歷史:S/38 77
使用SPD總線 77
SPD I/O子系統(tǒng) 79
I/O新紀元 81
分階段過渡 81
深入了解RIO 83
回到未來 84
HSL和HSL OptiConnect 84
I/O代碼結構 87
I/O軟件層 88
I/O硬件層 91
結論 93
系 統(tǒng) 結 構
第七章 技術獨立機器接口 96
MI架構總體介紹 97
另外一種虛擬機 98
MI的特征 99
處理MI程序 101
創(chuàng)建程序 101
刪除程序 101
程序特征提取和程序中間代碼 102
SLIC 104
SLIC和OS/400兩層功能的劃分 104
微碼 106
SLIC的開發(fā) 107
SLIC的成本 109
結論 110
第八章 對象 111
什么是對象 112
對象命名 113
OS/400對象和MI系統(tǒng)對象 114
訪問對象 117
基于功能的編址 117
解析系統(tǒng)指針 117
其他指針類型 118
系統(tǒng)對象的特征 120
透視系統(tǒng)對象 122
分段存儲 122
系統(tǒng)對象的結構 122
多段對象 123
首部的內容 125
對象舉例 128
結論 130
第九章 變體軟件 131
虛擬機器接口的變體 133
帶優(yōu)化功能的編譯器 134
早期的高級語言編譯器 136
集成語言環(huán)境 137
結論 141
第十章 單級存儲 142
不是一個大的地址空間這么簡單 142
實際性能 144
虛擬內存 145
分時虛擬內存 146
單級虛擬內存 147
永久虛擬內存 148
單級存儲綜述 150
指針和標簽 153
指針的硬件保護 154
標簽活動方式 155
磁盤上的指針和標簽 156
指針內幕 156
地址翻譯 157
內存模型特征 157
機器狀態(tài)寄存器 157
地址翻譯縱覽 159
虛擬到實地址翻譯 161
磁盤管理 166
輔助存儲池 166
存儲段 167
結論 169
應用推動因素
第十一章 新的文件系統(tǒng) 172
我們的工作方式 172
庫 173
共享文件夾 173
集成文件系統(tǒng)的體系結構 174
虛擬文件系統(tǒng)(VFS)接口 176
集成文件系統(tǒng)支持的文件系統(tǒng) 176
集成文件系統(tǒng)支持的服務器 178
集成文件系統(tǒng)增強功能 180
結論 181
第十二章 通用數(shù)據(jù)庫 182
UDB/400中對象以及非關系型數(shù)據(jù)的支持 183
對大對象的支持 183
定義新的數(shù)據(jù)類型和函數(shù) 183
觸發(fā)器和約束 185
數(shù)據(jù)鏈路 185
商務智能(BI) 186
數(shù)據(jù)倉庫 186
可操作數(shù)據(jù)到信息化數(shù)據(jù)的轉換 187
多維數(shù)據(jù)庫 187
數(shù)據(jù)分析和用戶工具 188
管理數(shù)據(jù)倉庫 189
數(shù)據(jù)庫操作概述 189
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DBMS)的功能 189
數(shù)據(jù)描述和文件創(chuàng)建 190
數(shù)據(jù)與程序相互獨立 191
數(shù)據(jù)安全性 193
數(shù)據(jù)完整性和數(shù)據(jù)恢復 193
其他數(shù)據(jù)庫功能 196
數(shù)據(jù)庫功能的實現(xiàn) 198
數(shù)據(jù)庫對象 198
數(shù)據(jù)的用戶路徑 200
SLIC日志 201
SLIC中的提交控制 202
機器索引 202
結論 203
第十三章 線程 204
i系列的內核線程 205
世界上最偉大的任務結構 206
i系列中的任務分派 207
MI進程 214
原始進程模型 215
ILE進程模型 216
異常. 事件和中斷 219
MI中的異常和事件 220
SLIC異常管理 221
硬件關系狀態(tài)交換 223
工作管理和OS/400作業(yè) 224
工作管理的概念 225
子系統(tǒng) 225
作業(yè)結構 226
結論 227
第十四章 分區(qū) 228
合并的迫切性 229
在i系列中引入邏輯分區(qū) 230
早期的邏輯分區(qū)實現(xiàn)方法 230
增強型邏輯分區(qū) 231
競爭 234
客居操作系統(tǒng) 235
結論 236
第十五章 UNIX環(huán)境 237
與UNIX又愛又恨的關系 238
UNIX進入AS/400 239
UNIX協(xié)處理器 239
將我們的UNIX做得比UNIX更好 240
私有地址空間環(huán)境 244
利用PASE移植應用 244
PASE的實施 245
結論 248
第十六章 視窗環(huán)境 249
成熟管理 251
集成x系列服務器 251
IXS硬件 252
IXS軟件結構 254
管理外部英特爾 259
集成x系列適配器 259
利用IXA實現(xiàn)服務器整合 260
管理存儲空間 260
在分區(qū)上的Windows 262
結論 263
電 子 商 務
第十七章 網絡世界中的安全 266
挑戰(zhàn)黑客計劃 267
安全泄密 269
集成的安全性 271
系統(tǒng)安全級別 271
安全級別10—無安全保護 272
安全級別20—口令級安全保護 272
安全級別30—資源級安全保護 273
安全級別40—操作系統(tǒng)級安全保護 274
安全級別50—C2級安全保護 275
用戶概要文件 275
用戶級別 276
擁有和被授權的對象 276
對象的權限 277
特權指令和專用權限 277
程序借用權限 278
組群權限 279
權限搜索法則 280
病毒. 蠕蟲. 特洛伊木馬和另外一些令人厭惡的東西 282
結論 283
第十八章 Java和Domino 284
開發(fā)電子商務應用 284
新的電子商務應用軟件模型 286
使用Java servlet的Web服務模型 287
套接字或隊列服務模型 288
分布式對象模型 288
使用Java代理程序的Lotus Domino模型 288
應用服務器 289
HTTP Web服務器 290
WebSphere應用服務器 291
Java 292
Java的歷史 293
i系列中的Java 294
Java框架結構和EJB 299
Lotus Domino 302
Domino for i系列 304
用Domino開發(fā)應用軟件 305
結論 308
第十九章 Linux 309
Linux是全新的, 還是GNU 310
Linux 運動 310
IBM和Linux 311
Linux在i系列上的移植 312
分區(qū)上的Linux 313
系統(tǒng)管理程序(Hypervisor) 316
Linux移植的詳細內容 317
Linux移植效果小結 322
處于十字路口的Linux 322
結論 323
第二十章 實現(xiàn)構想 325
IBM eServer: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 327
IBM e系列 329
e系列能實現(xiàn)嗎 329
eLiza計劃 330
自主計算和蜥蜴 330
第一步 332
eLiza和 i系列 333
i系列中采用的新的eLiza技術 334
更多的硬件集中 336
高端集中 337
i系列上的電子游戲 339
自我變形應用 340
系統(tǒng)管理程序和LPAR 341
新的環(huán)境 342
結論 344
附 錄
羅徹斯特城堡的歷史 346
詞匯表 378
地名對照表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