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肺病學》由上、中、下三篇計29章及其分節(jié)所組成。上篇將肺的結構與功能,包括內分泌、代謝、生理、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和分子免疫學融為一體,密切與臨床實際結合。以肺損傷、炎癥和修復為重點闡述損傷引起的細胞粘附分子激活、細胞-細胞間交互反應、炎癥細胞趨化、募集以及細胞因子、化學因子和生長因子網絡引起的生物學效應,包括氧化性損傷、細胞外基質蛋白代謝,例如,基質金屬蛋白酶活化,引起的膠原蛋白沉積導致肺纖維化結局。為便于讀者參考,上篇中還編寫了與間質性肺疾病關聯(lián)密切的三類疾病的病理學改變;纖維化肺疾病、肺血管炎免疫病理和肺肉芽腫疾病的病理學改變,為中、下篇臨床概論和疾病各論涉及的相關疾病提供病理學參考。中篇臨床概論著重論述間質性肺疾病的診斷評估體系及其診斷導向;間質性肺疾病影像學特征及其判讀剖析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技術及其臨床有用性的評估。下篇疾病各論獨立成章,為診斷和鑒別診斷需要,將病因已明的間質性肺疾病,諸如環(huán)境/職業(yè)性肺疾病、塵肺、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藥物性間質性肺疾病同時編入,以供考證間質性肺疾病病因診斷時做參考??紤]兒童與成人間質性肺疾病的發(fā)病情況差異,《間質性肺病學》特請兒科教授編寫兒童間質性肺疾病列于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