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Being 漢譯困難與西哲學之根本差異
第一節(jié) Being 在漢語翻譯中遇到的困難
第二章 Being 應當譯之為“是”基本依據
第三節(jié) 是與是者、名詞之是與動詞之是
第四節(jié) “是”的譯法事關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理解
第五節(jié) 從“是”的角回看中西哲學之根本差異
第二章 系詞“是”的諸種哲學和形而上學意義
第一節(jié)
中文“是”也有西文to be的那些哲學意義
第二節(jié)
“有”與“是”差異
第三節(jié) “存在”=“X”是“X存在“
第四節(jié) 實體”=“S是”,“第一實體”=“這是”
第五節(jié) “本質”=“是什么”或“是其所是”
第六節(jié) “本體”非“是”莫屬
第三章 中國哲學接受和理解西方是論的方式
第一節(jié) “是”與金岳霖道論中的“道”
第二節(jié) “是”與馮友蘭新理學之“理”
第三節(jié) “是”與心性學家的“心”
第四節(jié) “是”與唯物論者的“物”
第五節(jié) 教西方哲這說漢語,讓西方哲中國化
第四章 “是”的二重性含義與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分
第一節(jié) “是”的行為貫穿在人一切活動中
第二節(jié)
凡物莫不為是者,不是者等于元
第三節(jié)
是者之是:人同世界的對象性關系
第四節(jié)
是和是者區(qū)分:“是本身”和“是什么”
第五節(jié)
哲學問題:是者為什么是?
第六節(jié)
哲學一與般科學在研究對象上的區(qū)分
第五章 是的問題:從“是什么”到“如何是”
第六章 是的哲學用法和哲學命題結構
第七章 從“它是”到“我是”主體性轉向
第八章 黑格爾的思辨是學——辯證本人本論
第九章 對馬克思感性存在論的幾點論證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