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協(xié)議體系
1. 1 協(xié)議的分層結構
1. 2 OSI參考模型
1. 2. 1 模型結構
1. 2. 2 協(xié)議層
1. 2. 3 服務定義
1. 2. 4 協(xié)議描述
1. 2. 5 OSI模型的數據傳輸
1. 3 TCP/IP協(xié)議體系
1. 4 一個基于OSI的修改模型
第2章 數據信號傳輸和物理層協(xié)議
2. 1 數據傳輸的基礎知識
2. 1. 1 一般概念和術語
2. 1. 2 傅里葉分析和有限帶寬信號
2. 1. 3 頻譜和帶寬
2. 1. 4 模擬和數字數據傳輸
2. 1. 5 傳輸過程中的負面效應
2. 1. 6 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
2. 2 傳輸媒體
2. 2. 1 雙絞線
2. 2. 2 同軸電纜
2. 2. 3 光纖
2. 2. 4 無線媒體
2. 3 數據編碼技術
2. 3. 1 模擬信號傳輸模擬數據
2. 3. 2 模擬信號傳輸數字數據
2. 3. 3 數字信號傳輸數字數據
2. 3. 4 數字信號傳輸模擬數據
2. 4 多路復用技術
2. 4. 1 頻分多路復用
2. 4. 2 時分多路復用
2. 5 電話線路及相關的數字化技術
2. 5. 1 電話線路
2. 5. 2 在電話系統(tǒng)干線上采用的數字化技術
2. 6 物理層接口標準舉例
2. 6. 1 ELA RS-232-C接口標準
2. 6. 2 ELA RS-449接口標難
2. 6. 3 CCITT X. 21和X. 21bis建議
第3章 數據鏈路控制
3. 1 數據鏈路層所提供的服務
3. 2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3. 2. 1 異步傳輸
3. 2. 2 同步傳輸
3. 3 差錯控制
3. 3. 1 檢錯碼
3. 3. 2 糾錯碼
3. 3. 3 自動重發(fā)請求
3. 4 流量控制和窗口機制
3. 5 異步通信中的流控制
3. 5. 1 通信緩沖區(qū)
3. 5. 2 RTS/CTS
3. 5. 3 XON/XOFF
3. 5. 4 協(xié)議傳送
3. 6 面向字符的同步協(xié)議BSC
3. 6. 1 幀格式和控制碼
3. 6. 2 透明和同步
3. 6. 3 錯誤檢測和恢復
3. 6. 4 線路工作方式
3. 6. 5 線路控制
3. 7 面向比特的協(xié)議HDLC
3. 7. 1 幀格式
3. 7. 2 透盼性和同步
3. 7. 3 控制段
3. 7. 4 過程類別
3. 7. 5 傳輸序列示例
3. 7. 6 HDLC的子集及相關協(xié)議
第4章 局域網絡和媒體訪問協(xié)議
4. 1 局域網絡的體系結構
4. 2 邏輯鏈路控制
4. 2. 1 LLC服務
4. 2. 2 LLC協(xié)議
4. 3 ALOHA和CSMA協(xié)議
4. 3. 1 ALOHA協(xié)議
4. 3. 2 持續(xù)和非持續(xù)CSMA
4. 3. 3 有沖突檢測的CSMA
4. 4 以太網
4. 4. 1 基帶和寬帶L州
4. 4. 2 10Mbp/s以太網線纜
4. 4. 3 IEEE802. 3媒體訪問控制方法
4. 4. 4 IEEE 802. 3MAC幀結構
4. 4. 5 IEEE 802. 3局域網的性能
4. 4. 6 快速以太網100BA5E-T
4. 4. 7 千兆以太網
4. 5 令牌總線網
4. 5. 1 IEEE 802. 4MAC子層協(xié)議
4. 5. 2 邏輯環(huán)的維護
4. 5. 3 令牌總線的物理規(guī)范
4. 6 令牌環(huán)網
4. 6. 1 IDEE 802. 5令牌環(huán)結構
4. 6. 2 媒體訪問控制和幀格式
4. 6. 3 優(yōu)先級控制的方法
4. 6. 4 環(huán)的維護和管理
4. 6. 5 IEEE 802. 5物理層規(guī)范
4. 7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網絡
4. 7. 1 MAC子層協(xié)議
4. 7. 2 FDDI的傳輸量分配
4. 7. 3 FDDI環(huán)的維護
4. 7, 4 FDDI的物理層協(xié)議PHY
4. 7. 5 FDDI的物理媒體相關標準PMD
4. 8 橋接器和局域網交換機
4. 8. 1 橋協(xié)議結構
4. 8. 2 生成樹拓撲
4. 8. 3 局域網交換機
第5章 城域網和無線網
5. 1 分布式隊列雙總線
5. 1. 1 拓撲結構
5. 1. 2 雙總線子網的訪問控制
5. 1. 3 MAC服務和幀結構
5. 1. 4 物理層
5. 2 無線局域網
5. 2. 1 無線局域網的組成
5. 2. 2 無線局域網的協(xié)議體系
5. 2. 3 無線局域網中的擴展頻譜技術
5. 2. 4 IEEE 802. 11MAC協(xié)議
5. 3 數字蜂窩無線電的通道分配
5. 3. 1 全球可移動通信系統(tǒng)
5. 3. 2 蜂窩數字分組數據系統(tǒng)
5. 3. 3 碼分多址
第6章 網絡層運行機制和x. 路公用網絡
6. 1 通信子網
6. 2 交換技術
6. 2. 1 電路交換
6. 2. 2 分組交換
6. 3 路由選擇算法
6. 3. 1 Dijkstra最短通路搜索算法
6. 3. 2 距離向量路由選擇
6. 3. 3 鏈路狀態(tài)路由選擇
6. 4 X. 25網絡協(xié)議
6. 4. 1 分組方式操作服務
6. 4. 2 X. 25協(xié)議結構
6. 4. 3 分組級協(xié)議
6. 4. 4 呼叫建立和清除
6. 4. 5 數據傳輸和流控制
6. 4. 6 重置和重啟動過程
6. 4. 7 可選的用戶設施
6. 4. 8 鏈路級協(xié)議和物理級接口
第7章 ISDN和寬帶網絡
7. 1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
7. 1. 1 拓撲結構
7. 1. 2 ISDN層次結構
7. 1. 3 1SDN連接服務
7. 1. 4 在ISDN用戶-網絡接口的共路信令
7. 1. 5 數據鏈路層LAPD
7. 2 七號信令系統(tǒng)
7. 2. 1 共路信令網
7. 2. 2 功能配置和協(xié)議層次
7. 2. 3 SS7協(xié)議數據單元
7. 3 幀中繼
7. 3. 1 作為一種ISDN承載服務的幀中繼
7. 3. 2 快速分組交換技術
7. 3. 3 典型的拓撲結構
7. 3. 4 幀中繼協(xié)議結構
7. 3. 5 幀中繼連接
7. 3. 6 幀中繼數據傳送協(xié)議
7. 3. 7 使用幀中繼數據傳輸服務的局域網互連
7. 3. 8 管理永久虛電路
7. 3. 9 幀中繼網絡到網絡接口
7. 3. 10 數據鏈路連接標識符
7. 3. 11 在幀中繼上運載多重局域網協(xié)議
7. 4 寬帶ISDN和ATM
7. 4. 1 寬帶ISDN的功能和協(xié)議結構
7. 4. 2 ATM基本概念
7. 4. 3 ATM邏輯連接
7. 4. 4 ATM信元
7. 4. 5 ATM協(xié)議參考模型
7. 4. 6 交換功能和路由選擇
7. 4. 7 ATM適配
7. 4. 8 交通協(xié)定和監(jiān)察
7. 4. 9 ATM信令
7. 4. 10 在ATM上面的幀中繼
7. 4. 11 在局域網絡中的ATM
7. 5 社區(qū)寬帶網
7. 5. 1 編碼/調制技術
7. 5. 2 帶寬條件和服務需求
7. 5. 3 高位率數字用戶線
7. 5. 4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
7. 5. 5 光纖同軸混合系統(tǒng)
7. 5. 6 光纖到宅邊和光纖到住家
7. 5. 7 無線本地回路
7. 5. 8 訪問協(xié)議和接口規(guī)范
第8章 互聯(lián)網和BP協(xié)議
8. 1 互聯(lián)網的基本結構
8. 2 IP地址
8. 2. 1 IP地址的類別劃分
8. 2. 2 多投點地址
8. 2. 3 子網的劃分
8. 3 地址映射
8. 4 IP分組
8. 5 IP路由選擇
8. 5. 1 IP路由選擇規(guī)則
8. 5. 2 在一個網絡上的多重虛擬子網
8. 5. 3 路由選擇協(xié)議
8. 6 互聯(lián)網控制報文協(xié)議
8. 7 主機名和網絡名
8. 8 路由器
8. 9 可變長子網掩碼和無類別域問路由選擇
8. 10 IPV6和ICMPV6
8. 10. 1 IPV6結構
8. 10. 2 IPV6分組頭
8. 10. 3 IPV6地址
8. 10. 4 IPV6擴展頭
8. 10. 5 ICMPV6
8. 11 虛擬專用網絡
第9章 端到端的傳輸
9. 1 OSI傳輸協(xié)議
9. 2 Internet傳輸協(xié)議
9. 2. 1 TCP的基本概念
9. 2. 2 TCP報文段的格式
9. 2. 3 TCP連接的建立. 拆除和重置
9. 2. 4 TCP的用戶接口
9. 2. 5 用戶數據報協(xié)議UDP
9. 2. 6 關于端口號的約定
第10章 通信協(xié)議的描述. 驗證和測試
10. 1 形式描述技術
10. 1. 1 有限狀態(tài)機模型
10. 1. 2 Petri網
10. 1. 3 LOTOS
10. 2 協(xié)議驗證技術
10. 2. 1 基于狀態(tài)變遷的驗證技術
10. 2. 2 斷言證明技術
10. 2. 3 兩種驗證技術的混合使用
10. 3 協(xié)議的一致性測試
10. 3. 1 測試結構
10. 3. 2 測試集的設計
10. 3. 3 測試集的描述
10. 3. 4 測試理論
第11章 面向應用的協(xié)議
11. 1 OSI應用層概念
11. 2 表示層概念
11. 2. 1 類型和值
11. 2. 2 抽象語法
11. 2. 3 傳送語法
11. 2. 4 表示上下文
11. 3 一號抽象語法標記(ASN. 1)
11. 3. 1 數據結構
11. 3. 2 抽象語法
11. 3. 3 傳送語法
11. 4 OSI會話層概念
11. 5 Windows NT網絡
11. 5. 1 NetBIOS
11. 5. 2 服務器信息塊協(xié)議
11. 6 Internet中的應用層
11. 6. 1 傳統(tǒng)的TCP/IP服務
11. 6. 2 客戶/服務器模式應用
11. 6. 3 WWW和Java
11. 7 TCP/IP的應用編程接口socket
11. 7. 1 UNIX的I/O機制和socket抽象概念
11. 7. 2 套接口的功能和類別
11. 7. 3 系統(tǒng)調用和庫程序
11. 7. 4 無連接套接口調用的示例編程
11. 7. 5 使用虛電路方法的樣本程序whois
第12章 TCP/IP網絡管理
12. 1 代理/管理站模型
12. 2 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
12. 2. 1 管理信息的結構
12. 2. 2 管理信息庫
12. 2. 3 遠程監(jiān)控RMON
12. 2. 4 SNMP協(xié)議規(guī)范
12. 3 SNMP的配置和有效的網絡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