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論
一、穴位給藥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二、穴位給藥的起源、演變及現(xiàn)狀
三、穴位給藥的作用機制
四、皮膚的生理結構和藥物經皮吸收途徑
五、影響藥物經穴位皮膚吸收的因素
六、穴位給藥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七、常用穴位給藥劑型及使用方法
八、常用穴位及其主治功能
各論
一、內科病證
感冒
咳嗽
哮喘
冠心病
高血壓
胃脘痛、腹痛
泄瀉
便秘
嘔吐
臌脹
咯血、嘔血
頭痛
中風
面癱
失眠
眩暈
面肌痙攣
三叉神經痛
癲癇
糖尿病
遺尿
遺精
陽痿
自汗、盜汗
痹證
虛勞
二、外科病證
頸椎綜合征
肩關節(jié)周圍炎
乳腺增生
急性乳腺炎
瘰疬
腰腿痛
肱骨外上髁炎
腱鞘囊腫、狹窄性腱鞘炎
三、婦科病證
月經不調
痛經
閉經
子宮脫垂
帶下病
盆腔炎
產后腹痛
不孕
崩漏
妊娠惡阻
先兆流產
產后排尿異常、大便難
四、兒科病證
小兒腹瀉
小兒驚風
小兒遺尿
小兒疝氣
小兒夜啼
小兒汗證
小兒水腫
小兒口瘡
小兒疳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小兒發(fā)熱
五、皮膚科病證
白癜風
帶狀皰疹
濕疹
痤瘡
皮膚瘙癢癥
蕁麻疹
斑禿
黃褐斑
凍瘡
牛皮癬
六、五官科病證
過敏性鼻炎
鼻衄
牙痛
口瘡
針眼
失音
扁桃體炎
咽喉腫痛
附錄 古今穴位用藥名方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