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前言前言第1章緒論1.1產業(yè)關系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學的創(chuàng)立1.1.1勞工問題與產業(yè)關系學1.1.2勞工問題的成因1.1.3產業(yè)關系學的創(chuàng)立1.2人事管理學派與人力資源管理學1.2.1起源:科學管理運動和福利工作運動的融合1.2.2演進:人類關系運動和工業(yè)民主的融入1.3勞動力經濟學制度學派1.3.1起源及其理論主張1.3.2勞工問題:原因和解決辦法1.3.3人事管理學派與勞動力經濟學制度學派的比較習題參考文獻第2章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比較2.1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美國模式2.1.1美國模式的基本特點2.1.2美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產生2.2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日本模式2.2.1日本模式的基本特點2.2.2日本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產生2.3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趨勢2.3.1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演進的歷史經驗2.3.2新國際競爭條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習題參考文獻第3章勞動組織3.1勞動的專業(yè)化分工3.1.1勞動分工的定義和分工的程度3.1.2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積極作用3.1.3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消極作用3.1.4決定企業(yè)內部分工程度的因素3.2勞動管理的制度化3.2.1規(guī)章制度對提高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積極作用3.2.2規(guī)章制度對提高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消極作用3.2.3決定制度化程度的因素3.3集權化3.3.1集權與分權3.3.2集權決策的優(yōu)越性3.3.3集權決策對提高企業(yè)效益的消極作用3.3.4決定集權程度的因素3.4層級式組織結構3.4.1單一層級制3.4.2多分支層級制3.5薩騰汽車公司的組織結構3.5.1薩騰汽車公司的內部組織結構3.5.2薩騰的成就與問題習題參考文獻第4章企業(yè)中的個人行為:促動因素4.1促動因素理論研究4.1.1促動因素的信條4.1.2工作動力概覽4.1.3歷史趨勢4.1.4主要論點4.1.5小結4.2期望理論與工作動力4.2.1期望理論模型4.2.2對工作動力的影響4.2.3對一些重要行為的影響習題參考文獻第5章職工招聘和配備5.1職工招聘與配備的理論模型5.1.1個人/崗位匹配模型5.1.2招聘工作模型5.1.3人力資源管理模型5.1.4招聘工作的組織模型5.2招聘、培訓前的準備工作5.2.1工作測量5.2.2工作分析5.2.3人力資源計劃5.3外向職工招聘5.3.1外向征召5.3.2篩選5.3.3雇傭決策習題參考文獻第6章職工培訓與開發(fā)6.1培訓和開發(fā)的理論、政策和實踐6.1.1培訓的定義6.1.2有效培訓的決定因素6.1.3職工培訓要專業(yè)化6.1.4如何確定培訓需求6.1.5確定訓練指導目標6.1.6選擇訓練技術6.1.7培訓評價6.2職工培訓項目和培訓方法6.2.1培訓項目與學習經歷6.2.2培訓項目和培訓方法6.2.3培訓設施習題參考文獻第7章勞動工資7.1工資的基本形式7.1.1基本工資7.1.2激勵工資7.1.3成就工資7.2工資結構的內部公平性7.2.1工作任務分析7.2.2工作描述7.2.3工作評估7.3工資的外部競爭力7.3.1企業(yè)與勞動力市場7.3.2差別工資習題參考文獻第8章職工福利8.1法定福利8.1.1工傷事故補償8.1.2社會安全保證8.1.3停薪休假8.2企業(yè)福利8.2.1企業(yè)福利的重要性8.2.2企業(yè)福利的主要內容8.3職工福利的設計和管理8.3.1職工福利高速增長的原因和未來趨勢8.3.2企業(yè)福利的計劃和設計8.3.3職工福利的實施和管理8.3.4福利管理一例:誰在休病假?習題參考文獻第9章經理人員報酬9.1經理人員報酬的基本特點9.1.1經理人員收入的數(shù)量特征9.1.2經理人員報酬的結構特征9.2決定經理人員收入的因素9.2.1決定經理人員收入的經濟因素9.2.2決定經理人員收入的制度因素9.3經理收入和“社會契約”9.3.1高層管理人員的收入與企業(yè)內部關系9.3.2企業(yè)報酬差別的社會和政治影響習題參考文獻第10章工會和勞資集體談判10.1工會組織的現(xiàn)狀10.2集體談判:美國汽車制造業(yè)和鋼鐵業(yè)的實例10.2.180年代以前的集體談判10.2.280年代以后的集體談判習題參考文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