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巴克斯-諾爾形式體系(Backus-Naurformal-ism,BNF)用以描述程序設計語言語法的一種形式體系。它是以美國IBM公司的研究員J.Backus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P.Naur教授共同命名的,最初用于ALGOL60語言的語法,是一種典型的元語言。BNF還可看成是Backus-Naurform,BackusN-ormalform和Backus-Normalformalism的縮略語。它能嚴格地表示一類上下文無關語言的局部語法規(guī)則。因此,自從它被ALGOL60語言文本采用后,已得到廣泛的推廣,為各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普遍采用。BNF表示語法規(guī)則的方法為:非終極符號用尖括號括起來。每條規(guī)則的左部是一個非終極符號,右部是一個由非終極符號和終極符號組成的一個符號串,左右部之間以∷=分開。具有相同左部的規(guī)則可以公用一個左部,各右部之間以豎號|隔開。例如,定義標識符的一組BNF公式為:〈標識符〉::=〈字母〉|〈標識符〉〈字母〉〈標識符〉〈數字〉〈字母〉::=a|b|c|…|z〈數字〉::=0|1|2…|9(程虎)Bakesifanshi巴克斯范式(Backusnormalform)精確描述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的一種形式系統(tǒng)。又稱巴克斯-諾爾形式,簡稱BNF(BNF還可看成BackusNormalFormalism的縮寫或Backus-NaurFormalism的縮寫)。計算機科學家巴克斯和諾爾最早用它來描述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因而得名。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成分,如標識符、表達式、句子等,大多可以用BNF的產生規(guī)則加以描述。BNF的產生規(guī)則只用到兩個元符號:一個為“∷=”,表示“定義為”,另一個為“|”,表示“或”。每條規(guī)則恰含一個“∷=”,它將規(guī)則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是一個被定義的非終結符(代表某個語法成分,通常對應有確定含義),右邊是由非終結符或/與終結符組成的一個符號串,或由“|”隔開的幾個這樣的符號串。這里終結符指程序設計語言字符集的基本字符。例如:〈二進制數字〉::=0|1〈十進制數字〉::=0|1|2|3|4|5|67|8|9分別定義了二進制數字和十進制數字。產生規(guī)則的右邊可以出現(xiàn)其它已有定義的非終結符。例如:〈數字〉::=〈二進制數字〉|〈十進制數字〉產生規(guī)則的右邊也可以出現(xiàn)正在定義的左邊非終結符,表示遞歸定義。例如:〈標識符〉::=〈字母〉|〈標識符〉〈字母〉|〈標識符〉〈數字〉將“標識符”定義為以字母打頭的字母數字串。BNF自從在ALGOL60語言文本中首次采用以來,已在許多計算機學科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參考文獻陳火旺等.程序設計語言編譯原理.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4(陳火旺賁可榮)bang0ngxinxixitong辦公信息系統(tǒng)(officeinformationsystem,OIS)由辦公人員和辦公設備構成,以提高辦公效益和效能為目的的人機信息系統(tǒng)。辦公設備一般包括計算機(硬、軟件)、通信、文字處理和印刷等設備,計算機是核心。辦公信息系統(tǒng)涉及行為科學、系統(tǒng)科學、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等學科。它是一個人機系統(tǒng),設備和資源(包括數據和軟件)是重要條件,但人是辦公的決定因素。它所處理的數據已從單一的文本數據發(fā)展到包括文本、語音、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的多媒體數據。辦公信息系統(tǒng)一詞從辦公自動化(OA)演變而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辦公有關的就業(yè)人員所占的比例愈來愈大,因而如何提高辦公效率和辦公質量就成為突出的矛盾。辦公自動化一詞首創(chuàng)于1936年,意即運用打字機、電話等單項設備來幫助辦公人員處理辦公業(yè)務。60年代,電子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賬單、會計、工資等開始用計算機處理,辦公自動化技術在西方有較快的發(fā)展。70年代中期,先進的辦公設備不斷出現(xiàn),如多功能電話機、復印機、傳真機、文字處理機等;計算機局域網和數據庫等新技術在辦公自動化中獲得應用;辦公范圍也逐步擴大到跨城市乃至全球規(guī)模。辦公自動化已從早期的局部技術發(fā)展成為多功能的信息系統(tǒng),這是一個質的飛躍。1980年初,美國C.A.Ellis認為辦公自動化一詞易被誤解,建議改為辦公信息系統(tǒng)。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微機、電子郵件、窗口界面、多媒體等技術和電子數據交換的迅速發(fā)展和在OIS中的廣泛應用,辦公信息系統(tǒng)已發(fā)展成以通信技術與計算技術相結合的綜合辦公信息系統(tǒng)。1988年美國計算機協(xié)會(ACM)的辦公自動化專業(yè)組(SIGOA)更名為辦公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組(SIGOIS),但在國際上OI3和OA仍是通用的。目標和服務對象辦公信息系統(tǒng)通過數據的收集、存儲、傳遞、管理和處理等手段,為辦公人員提供信息服務,以提高辦公效率和辦公質量,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辦公信息系統(tǒng)的推廣應用導致辦公組織機構和工作方式以及辦公流程等的變革,對原有辦公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yè)機會。辦公信息系統(tǒng)的服務對象包括各級領導、一般管理人員、業(yè)務人員、秘書、操作員等。單位的高層領導主要用于進行戰(zhàn)略決策,他們關心的是宏觀信息。部門領導在其部門的戰(zhàn)術決策上起關鍵作用,所關心的是本部門的管理信息。一般管理人員和業(yè)務人員分工處理各自的業(yè)務,進行業(yè)務操作和管理。秘書和操作員主要從事事務操作。辦公模型辦公模型是辦公過程的抽象。根據不同的辦公觀點可建立不同的模型:(1)信息流模型著眼于信息流的傳遞,如信息控制網絡模型ICN(1979),表格流模型FFM(1980);(2)活動模型以辦公活動或流程為基礎,如用Petri網描述的SCOOP模型(1977),辦公任務管理模型OrM(1988);(3)功能模型以辦公功能為基礎,如功能實體模型(1984),概念模型(1987);(4)語義模型從數據庫和人工智能引入,如知識嵌入語言的OMEGA模型(1983);(5)社會政治模型不著眼于辦公行為本身,而著重于其社會作用,即人際關系和知識交換,認為辦公過程是互相沖突的相互談判的序列,如行為者模型(1984)。辦公模型主要用于對系統(tǒng)的描述與說明,對辦公活動的動態(tài)模擬,系統(tǒng)的方案比較等。它是設計和評價辦公信息系統(tǒng)的工具。層次結構按照功能,辦公信息系統(tǒng)可劃分為事務處理層、信息管理層和決策支持層三個層次。(1)事務處理層這是辦公信息系統(tǒng)最基本的層次。它主要提供操作級服務,運用現(xiàn)代化辦公設備幫助辦公人員處理日常辦公事務。其基礎為文字處理,主要包括文字編輯、表處理、電子印刷、行文管理、文檔管理、日程管理、項目管理、資源管理、電子郵件等。辦公軟件包、各種文字處理軟件、表格處理軟件和圖形接口軟件等都是該層的基本軟件。(2)信息管理層主要提供信息服務,它以數據庫為支撐,提供諸如計劃、人事、財務、生產、供銷、庫存、能源、運輸、政策法規(guī)、經濟動態(tài)、市場信息等方面的信息服務。(3)決策支持層主要提供決策服務,針對上層領導的需要,對某一特定問題,構造相應的數學模型,進行輔助決策。對于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問題,往往需要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如專家系統(tǒng)、神經網絡等。類型按照辦公信息系統(tǒng)所能支持的最高層次,辦公信息系統(tǒng)可劃分為事務處理型、信息管理型和決策支持型三種。辦公信息系統(tǒng)也可按其所服務的組織機構劃分為若干層次,如政府辦公信息系統(tǒng)有中央部委、省市、地、縣等辦公信息系統(tǒng)之分;企業(yè)有總公司、分公司、工廠、車間等層次的辦公信息系統(tǒng)。各層次還可按功能劃分為若干子系統(tǒng)。辦公信息系統(tǒng)還可按行業(yè)的特點劃分為以下類型:事務型以文字處理和事務處理為主的辦公信息系統(tǒng)。如行文系統(tǒng)、訂單處理、民航訂票、編輯出版、圖書館等;專業(yè)型服務對象為各種專業(yè)機構,如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設計院等;案例型以案例為主的辦公信息系統(tǒng),如用于法院、公安、醫(yī)院等的辦公信息系統(tǒng);生產型以生產管理為主,主要涉及生產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等,而以經營管理為輔,或稱生產經營型辦公信息系統(tǒng);本書前言前言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科學技術以磅礴之勢迅猛發(fā)展,它以非凡的滲透力與親合力,深入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計算機應用于科學研究,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與開發(fā)、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應用于生產,大大提高了人類物質生產水平和社會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計算機應用于社會服務,大大擴大和改善了服務范圍與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社會進步;計算機應用于社會文化,為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提供了現(xiàn)代化工具,改變了人們創(chuàng)造和傳播文化的方式、方法和性質,大大擴展了人類文化活動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的內容,提高了質量;計算機進入辦公室、家庭和為個人所擁有,正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計算機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國防等方面發(fā)展的催化作用和強化作用,都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它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種現(xiàn)代文化。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中,必然會成為人類的重要基礎文化知識之一。《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以下簡稱《全書》)就是迎接時代的需要,為推動我國計算機教育的普及與深入,為提高全民族計算機科學技術文化素質,為促進計算機學術研究與產業(yè)發(fā)展而撰寫的。50年來,計算機已發(fā)展為范疇寬廣,內涵豐富的科學技術和規(guī)?;趾甑男屡d產業(yè)。計算機與通信的融合和全球性聯(lián)網,更賦予它未可限量的發(fā)展前景?!度珪妨η蠛w計算機科學技術發(fā)展50年來的主要成就,廣收博取,深入淺出,以通俗精練的文體,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學科的基本知識,既適于各行各業(yè)廣大讀者查詢,也可供計算機專業(yè)人員參閱,并作為向深廣發(fā)展的橋梁與階梯?!度珪犯鶕嬎銠C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相關程度與性質特點,劃分為“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人工智能”6大分支,按4級框架,共設置1293個條目200多萬字。由于中文信息處理是我國及全球漢字通用地區(qū)計算機應用中的重要技術,特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分支中,設置有關中文信息處理條目80余條,以供讀者查閱?!度珪钒凑詹煌瑢哟闻c內容涉及范圍,將條目釋文分為大、中、小3類。在釋文中有一定釋義的常用名詞術語還擇要列作“主題詞”者共約1031個,與條目一起編入內容索引中,以利查閱?!度珪贰翱傉摗比婢C覽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內涵與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與深遠意義,以引導讀者全面、科學地認識計算機科學技術。《全書》設附錄3種。《全書》的撰寫,著意于以簡練、概括的筆觸給每個條目以確切的定義和明確、完整的內容,取材于肯定成熟的知識,言必有據,確切可信。《全書》在中國計算機學會、我國多所著名院校和計算技術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等的支持和直接參與下,于1993年6月著手開展工作,至1996年12月完成全部編審,歷時3年有余。有分布于全國的約400名專家、教授參與了撰寫和審稿?!度珪肥俏覈嬎銠C學術界一部集體智慧的巨著,實現(xiàn)了大家多年來的共同愿望。對《全書》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不吝賜教。《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編撰委員會199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