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演義》,可以有多種讀法。有粗讀,也有細讀。你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讀書,那就只能采取粗讀法。只挑熱鬧的情節(jié)和精彩的片段讀。這樣下來,你也許能背出幾個人名,能記住幾個小故事。在同別人交談的時候,還不至于被人謔稱為“三國盲”。你如果有興趣,也有決心,去啃啃這部名著,那么,我要勸你,僅僅運用粗讀法,是遠遠不夠的。最起碼要多讀,要細讀。“書讀三遍,其義自見。”古人所說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不是也有人提倡過嗎,《紅樓夢》至少要讀五遍?凡是偉大的、優(yōu)秀的作品,僅僅瀏覽一遍,它的很多藝術特色和優(yōu)點是難以領略的,是體會不到的。好比吃橄欖,越多咀嚼,越有味道。否則,只會給你留下苦澀的感覺。對長篇小說,尤其如此。讀《三國志演義》,自然更不例外。粗讀一過,你所收獲的,不過是皮毛而已。所以,更需要的是細讀和多咀嚼·讀《三國志演義》和讀別的小說有些不同。因為《三國志演義》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度龂狙萘x》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同《三國志》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書名,把這一點揭示得格外的明白:“三國志演義”者,“演”《三國志》之“義”也。因之,讀《三國志演義》的時候,和《三國志》比照著讀,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明智的選擇。比照著讀,當然要注意它們的相同點,以及它們的歧異處,你不難看出羅貫中是怎樣處理素材的(搜集、選擇、組織等等)。這時候,你的注意力特別需要集中在這樣的問題上:羅貫中究竟改動了哪些地方?他改動得對還是不對?他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動?然后,如果你的興趣沒有減,你的決心沒有變,你不妨進一步對這些問題作出分析和研究,并對羅貫中和《三國志演義》的藝術成就作出有分寸的評價。你以前可能有過這樣的印象:《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通俗的歷史教科書。甚至你的某些歷史知識說不定就來自《三國志演義》這本書。當你細讀了《三國志演義》之后,當你比照著《三國志》讀了《三國志演義》之后,你會恍然大悟:歷史就是歷史,小說就是小說,歷史代替不了小說,小說也代替不了歷史。無論如何,在《三國志》和《三國志演義》之間,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再說一遍,《三國志演義》可以有多種的讀法。我所建議的只是其中的一二種。這不一定是最佳的,但這畢竟是可行的。對你,或許還是多少有一點參考價值的。這本小書的內容,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對羅貫中和《三國志演義》的一些基本情況的介紹。后一部分則是幾篇讀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