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選散文36篇,都是作者散文的主要篇章。我們經常喜歡追問:人為什么要寫詩作文對這個問題的探尋,可以找到若干共同的規(guī)律但就某一個別作家來說,卻是各有各的緣由。利林總總的文壇就是這樣形成的。也有人不喜歡或不愿意承認寫詩作文是“為了什么”;但實際上,掀開文學史,總有數不盡的“為了這個”與“為了那個”的爭論。為人生的,為藝術的,為大眾的,為自己的,為朋友的,為敵 人的,為名垂不朽的,為塞滿錢袋的……各種動機,各種動力,都會催生出文學來。有趣的是,這“為了什么”,并不是純主觀的先驗的設定的,而是源于自己的人生經歷,決定于人生大背景的。尤其是以抒寫作者個人的真情實感為基本特征的散文,就更是如此。曹靖華的散文創(chuàng)作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拔逅摹睍r期,正在中學讀書的他已經寫下一些隨感、隨筆式的文章,從寬泛的意義上,可以看作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試筆。3O年代到SO年代,他也寫作訪問記,游記,紀念性文字,有的是很精彩的散文,比如寫瑞金人民想念毛主席的《三五年是多久?》回憶霍秋白李大別的《羅漢嶺前吊秋白并憶魯迅先生》和《片言只語話當年》。但數量不多,只是偶或為之。這時候,不僅世人仍然只知道他是一位大翻譯家,連他自己似乎也沒有著意去搞散文創(chuàng)作。進入 60年代,曹靖華已經年過花甲,但此時,他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從 1961年 3月人民日報發(fā)表《花》開始,曹靖華連續(xù)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世界文學等報刊上發(fā)表散文新作。這些作品以懷念魯迅先生為主兼及其他革命領袖和革命作家,這成了他此后以至終身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和貫穿性線索。1962年以后的兩三年間,他筆涉當代,連續(xù)寫下著名的《云南抒情》三章,《廣西抒情》三章,以及《福建抒情》等游記式散文。無疑,這形成了這位老作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期。這個高峰期的主要產品是散文??上?,文革打斷了他的思路,阻塞了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