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多假借,舉燭鼠噗之類觸目可見。假借之形成,賴乎音韻,故治小學通古義者需明音韻。以古音求古義,可使千年疑竇渙然冰釋,信然理順;舍古育以求古義,則難免望文生訓,亡羊于歧。音韻于古籍重要若此,先代鴻儒尚且視為釋疑解惑之利器,今之為學求是者豈可忽之哉? 音韻之學,濫觴于漢魏,興隆于有清。清儒于音韻之貢獻可謂大矣。有昆山顧亭林首唱于前,委源江慎修、金棺段若膺、休寧戴東原、嘉定錢辛婚、曲阜孔眾仲、高郵王念孫、撤縣江晉三、番禹陳蘭南諸人繼之于后。推瀾楊波,睡事增華,極一時之盛,遂使音韻由解經之附庸蔚為大觀,與文字、訓估鼎足而立。 近世以來,從事音韻之學者有增而無減,如章太炎、黃季剛、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曾運乾、魏建功、黃淬伯、汪榮寶、趙蔭棠、白滌洲、王力、周祖漠、陸志韋、張世祿、董同解等先生共承清儒之偉業(yè),貢獻良多,又有西方漢學家高本漢輩以其新語言理論及方法參乎其間,遂使現代漢語音韻學之基礎得以建立。此可謂中西之合壁,音壇之美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