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犁書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子系:補天文叢。單從名稱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難理解。女媧補天的傳說早已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很基本的常識性內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天”的概念本來說法是多義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義理之天。在這里,我們倒不妨站在某種當代的立場上,將其“合一”起來,借指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談到科學,同樣也是在更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并不僅僅認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體的科學知識才是它的全部。與科學知識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也都可以被認為是科學整體的各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科學的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對于科學知識的“硬內容”和這樣一些與之相伴的“軟內容”的關注,也是同樣需要兼顧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對于科學界以外包括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范圍更廣的廣大公眾來說,后一部分內容甚至也許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和科學究竟意味著什么。但是,在國內以往的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中,傳統(tǒng)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對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一直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著科學、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也隨著與國際相接軌的過程中對更先進的科普理念的學習,國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類似于“公眾理解科學”那樣新式的科學傳播工作的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對于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研究和傳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努力也正是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中所謂要溝通兩種文化的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是,將觀念訴諸行動。當然,我們看到,在社會上,在學術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們,就是在科學傳播領域中可敬的“補天者”。但不可否認,我們與其他在科學本身的研究和發(fā)展、科學傳播工作、科學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也意味著,要馬上就拿出與新觀念相適應的大量大部頭的著作來滿足學術界和公眾的迫切需求,一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部文叢中,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將目前那些已經公開發(fā)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開發(fā)表的與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等內容相關的短篇文章,還有一些精彩的訪談等匯集起來。這種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時體現在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中“補天者”們最閃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許在目前階段是可取、可行而且產生效果和影響最快的一種辦法。在我們的科學文化研究和科學傳播的領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補天者”加盟。畢竟,我們是在“同一片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