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末,徐中玉老師囑我選編一本古代文學中民間文學精品的書,我欣然從命。然一著手才發(fā)現(xiàn),此事似易,實在頗難。我國民間文學傳統(tǒng)源遠流長,但文入學者真正從科學、藝術的角度,給予一定的地位,進行審美和研究,僅是七八十年前才開始的。五四前夜,劉半農教授在北京大學發(fā)起向全國征集近世歌謠,拉開了中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序幕。1922年12月17日周作人、?;莸葎?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民間文學的刊物《歌謠周刊》。一方面,把歌謠作為民俗學的資料,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由文藝批評的眼光,加以選擇,編成一部國民心聲的選集”。當時,一些著名的專家教授蔡元培、魯迅、李大釗、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沈伊默、沈兼士、顧頡剛、容肇祖、魏建功、董作賓、鐘敬文以及前面三位發(fā)起者,紛紛投入搜集歌謠的運動,并由此帶動了全國搜集編選民間文學作品的出版事業(yè)。如嗣后在廣州中山大學創(chuàng)辦的《民間文藝》周刊,后改名為《民俗》周刊,民間文學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北新書局李小峰化名林蘭,編了四十多本故事集,像《巧舌婦的故事》、《徐文長故事集》、《呂洞賓的故事》等等。這些作品集的誕生,如一股清風,沖散了籠罩文壇數(shù)千年的封建迷霧,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會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當文人們在按西方引進的民俗學理論,到民間呆風,搜集尚存民眾口耳之際的民間文學時,卻忽視了古代文人有意無意采擷記錄,并保留在古典文學,包括子、史、經、集文獻中的民間文學的梳理工作。這種傾向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七十余年來,我國出版了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選,除個別的種類如神話,出過一些編選本,由古典文學和文獻中整理編選的民間文學作品選,仍屬罕見。這與我國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遺產是極不相稱的,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