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有研究長江的機構約180家,僅武漢就有37家。這些研究機構被流域分割,分為研究干流的,支流的,湖泊的,上、中、下游的,它們之間很少交叉的結合;被行政區(qū)劃分割,各省、市、自治區(qū)按隸屬關系設置研究機構,也很少交叉的結合;被行政部門分割,交通、通信、航運、基礎設施、水利、大電、防洪抗旱,工農業(yè)都隸性不同部門,遇到綜合性很強的重大問題,就臨時設立各類“指揮部”和“辦公室”研究機構之間也很少交叉和結合,被學科分割,公為研究地質的、水利的、文化的、經濟的、生態(tài)的、社會的、法律的;“隔行如隔山”甚至在一個科研院所內,一所高校內,相關學科間也是很少交叉和結合,也很難交叉和結合,長江流域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有機的巨型系統(tǒng),要科學地認識長江,只有依靠大科學觀。單一學科封閉地研究長江,只能是瞎子摸象。為此,我們集多學科的交叉,綜合優(yōu)勢,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為了科學地描繪長江未來發(fā)展的藍圖。我們的課題組的組成和本書的編寫就是按照這一指導思想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