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概論(代序言)
導 言
第一章 學海泛舟
一 少年英才
(一)家世與童年
(二)從私塾到學堂
(三)津門求學
二 入北大 辦新潮
(一)預科高材生
(二)國學大師物色的“衣缽傳人”
(三)創(chuàng)辦“新潮社”
(四)在“五四”運動中
三 留學英、德
(一)倫敦大學:實驗心理學
(二)柏林大學:比較語言學
第二章 初露鋒穎
一 文學革命論
(一)“文學一物,不容不變”
(二)“新文學就是白話文學”
(三)“將來的文學,是‘人化’的文學”
二 社會改良論
(一)社會批判
(二)思想改造與社會改良
三 學術思想的醞釀與奠基
(一)學術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學術方法的探求
(三)治學宗旨的定位——研究問題,不遷就系統
第三章 創(chuàng)辦史語所
一 宏圖初展:史語所的籌建
(一)執(zhí)教中山大學
(二)創(chuàng)建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 嘔心瀝血:史語所的發(fā)展與遷徒
(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二)北上與南下
(三)輾轉遷徒于大西南
三 累累碩果:史語所的成就與貢獻
(一)歷史組:新史料的搜集與整理
(二)考古組:震驚中外的考古發(fā)現
(三)語言學組、人類學組:社會調查
(四)史語所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 史料學派的主帥
一“歷史學只是史料學”
(一)思想淵源
(二)內容和價值
(三)理論局限
二 建立科學的東方學
(一)走出“疑古”的誤區(qū)
(二)對科學歷史學的闡釋
三 匯集“各種科學的方法”
(一)“以科學的比較為手段,去處理不同的記載”
(二)“以語言學之立點,解決哲學史之問題”
(三)“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
第五章 學林霸才
一一探研古史
(一)史前文明多元說
(二)夷夏東西說
(三)商族起源于東北說
(四)周族起源與商周關系
(五)班爵制度與周初封國
(六)東北地區(qū)史研究
(七)秦漢史與明史研究
二 縱論百家
(一)評論先秦諸子
(二)釋性命而論中國思想史
三 考論古籍
(一)《尚書》
(二)《詩經》
(三)《禮記》
(四)《易》與《春秋》
(五)《史記》
第六章 教育思想
一 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批判與改革
(一)中國傳統教育制度批判
(二)為教育改革吶喊
二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反思與總結
(一)抗戰(zhàn)勝利后學校的整頓與建設
(二)對教育改革原則的系統總結
(三)關于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
三 教育思想的價值與歷史地位
(一)注重學術教育
(二)強調能力教育
(三)教育救國思想
(四)教育獨立觀念
第七章 徘徊于政治與學術之間
一“一身憂國家之難”
(一)駁斥東北非中國領土的謬論
(二)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宣傳抗日救國
(三)反對妥協退讓
(四)批評當局外交政策
(五)斥責“華北自治”謬論
(六)督促國民黨政府抗日
二 議政而不從政
(一)參加“國民參政會”
(二)抨擊孔祥熙
(三)“炮轟”宋子文
(四)訪問延安
三 從代理北大校長到臺灣大學校長
(一)主持北大戰(zhàn)后復原
(二)處理西南聯大學潮
(三)“浮海說三千弟子”
第八章 學術交往
一 胡適:亦師亦友
二 陳寅?。簩巼箝T前的一對石獅子
三 顧頡剛:塤箎相應
附 錄
傅斯年著述年表
研究傅斯年的主要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