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輔大學教輔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定 價:¥46.00

作 者: 朱方明主編
出版社: 四川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yè)核心課程系列教材
標 簽: 經濟學

ISBN: 9787561421796 出版時間: 2001-0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3cm 頁數(shù): 58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與以往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相比,這部教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許多變化。其鮮明特征至少有以下幾點:①形式更加活潑,可讀性更強。每章除有內容提要、正文、思考題和參考文獻等通常應有的內容外,還增加了一些專欄。這些專欄包括觀點爭鳴、新聞資料、學術動態(tài)、經典論述等,內容豐富,而且采用了新穎的版式設計,特別突出了基本觀念。②具有理論前沿性。本教材盡可能反映了當代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發(fā)展,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最新成果和當代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合理成分,特別是我國經濟學家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③理論結合實際更加緊密。本教材盡可能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和經濟改革的實際情況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特征。

作者簡介

暫缺《政治經濟學》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1.導論
1.1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1.1.1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1.1.2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
1.1.3中國的政治經濟學
1.2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1.2.1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2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1.2.3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3政治經濟學的性質.任務和意義
1.3.1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性質
1.3.2政治經濟學的任務
1.3.3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2.商品和貨幣
2.1商品
2.1.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2.1.2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2.1.3商品的價值量
2.1.4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2.2貨幣
2.2.1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與貨幣的產生
2.2.2貨幣的職能
2.2.3貨幣流通規(guī)律
2.2.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
2.3價值規(guī)律
2.3.1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
2.3.2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2.4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jié)
2.4.1市場機制
2.4.2市場調節(jié)
2.4.3市場失效
3.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
3.1貨幣轉化為資本
3.1.1資本的總公式
3.1.2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3.1.3勞動力的買和賣
3.2剩余價值的來源
3.2.1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3.2.2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3.2.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3.2.4剩余價值量與剩余價值率
3.3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3.3.1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3.3.2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3.3.3相對剩余價值與絕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3.4工資
3.4.1工資的本質
3.4.2工資的形式
3.4.3工資的國民差異
4.資本的積累過程
4.1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
4.1.1物質資料的再生產
4.1.2資本價值的再生產
4.1.3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4.2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4.2.1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4.2.2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
4.2.3決定資本積累量的因素
4.3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4.3.1資本有機構成及其提高趨勢
4.3.2相對過剩人口
4.3.3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4.4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4.4.1資本積累和資本原始積累
4.4.2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5.資本的流通過程
5.1資本循環(huán)
5.1.1貨幣資本的循環(huán)
5.1.2生產資本的循環(huán)
5.1.3商品資本的循環(huán)
5.1.4三個循環(huán)的統(tǒng)一
5.1.5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5.1.6流通費用
5.2資本周轉
5.2.1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shù)
5.2.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5.2.3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5.2.4勞動期間.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5.2.5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的影響
5.3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5.3.1社會總資本的運動
5.3.2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
5.3.3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
5.4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5.4.1經濟危機的實質
5.4.2經濟周期
5.4.3經濟危機的根源
6.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6.1成本價格與利潤
6.1.1成本價格
6.1.2利潤
6.1.3利潤率
6.2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6.2.1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差別
6.2.2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6.2.3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6.2.4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
6.3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
6.3.1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原因
6.3.2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
7.商業(yè)資本與平均利潤
7.1商業(yè)資本的形成和作用
7.1.1商業(yè)的職能和特點
7.1.2商業(yè)資本的形成
7.1.3商業(yè)資本的作用
7.2商業(yè)利潤也是平均利潤
7.2.1商業(yè)利潤的來源
7.2.2商業(yè)利潤的實現(xiàn)形式
7.2.3商業(yè)資本家對商業(yè)雇員的剝削
7.3商業(yè)流通費用及其補償
7.3.1商業(yè)流通費用
7.3.2商業(yè)流通費用的補償
8.生息資本和利息
8.1借貸資本和利息
8.1.1借貸資本的形成和職能
8.1.2利息與企業(yè)利潤
8.1.3利息率
8.2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8.2.1銀行資本
8.2.2銀行利潤
8.2.3銀行體系
8.2.4銀行業(yè)務
8.3信用
8.3.1信用的產生和發(fā)展
8.3.2信用形式及其本質
8.3.3信用和虛擬資本
8.3.4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
9.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與地租
9.1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
9.1.1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形成和特點
9.1.2資本主義地租
9.1.3地租.租金與土地價格
9.2級差地租
9.2.1級差地租的形成
9.2.2級差地租I
9.2.3級差地租II
9.2.4最壞上地也提供級差地租
9.2.5級差地租與虛假社會價值
9.3絕對地租
9.3.1絕對地租的形成
9.3.2絕對地租的趨勢
9.4壟斷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礦山地租
9.4.1壟斷地租和壟斷價格
9.4.2建筑地段地租
9.4.3礦山地租
10.私人壟斷資本主義
10.1生產集中與生產社會化
10.1.1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
10.1.2生產社會化與資本社會化
10.2壟斷的形成
10.2.1壟斷形成的可能性.必要性
10.2.2壟斷組織的發(fā)展過程
10.2.3私人壟斷資本的發(fā)展與變化
10.3壟斷的特征
10.3.1生產的集中和壟斷
10.3.2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10.3.3資本輸出
10.3.4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
10.3.5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領土的瓜分
10.4壟斷與競爭
10.4.1壟斷竟爭與自由競爭
10.4.2壟斷競爭的基本形式
10.4.3壟斷條件下的中小企業(yè)及自由競爭
10.5壟斷價格與壟斷利潤
10.5.1壟斷價格的形成
10.5.2壟斷利潤的來源
10.5.3壟斷條件下利潤分配規(guī)律作用形式的變化
1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1.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11.1.1一般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11.1.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
11.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11.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
11.4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的結合
11.5國有壟斷資本的其他形式
11.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調節(jié)
11.6.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調節(jié)及形成的原因
11.6.2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jié)
11.6.3通過經濟一體化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jié)
11.6.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調節(jié)的作用
1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
12.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12.1.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12.1.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12.1.3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成了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
12.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12.2.1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與資本主義生產手段的矛盾
12.2.2資本主義生產條件與資本主義實現(xiàn)條件的矛盾
12.2.3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12.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
12.3.1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12.3.2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長期性
后記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1.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1.1.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過程
1.1.2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
1.1.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1.2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
1.2.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
1.2.2社會主義公有制
1.2.3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
1.2.4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
1.3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1.3.1按勞分配
1.3.2其它分配方式
1.3.3按勞分配與其它分配形式的關系
1.3.4效率與公平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1.1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2.1.2計劃與市場
2.1.3市場機制
2.1.4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2.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2.1經濟體制
2.2.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
3.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3.1市場體系概述
3.1.1市場體系的概念和特征
3.1.2市場體系的結構劃分
3.1.3市場體系的主要作用
3.1.4幾種市場狀態(tài)描述
3.2商品市場
3.2.1消費晶市場
3.2.2生產資料市場
3.3要素市場
3.3.1金融市場
3.3.2勞動力市場
3.3.3其它要素市場
3.4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完善
3.4.1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主要途徑
3.4.2法規(guī)建設
3.4.3倫理建設
4.消費者行為
4.1欲望.需要.需求與消費
4.1.1基本概念
4.1.2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4.1.3消費者需求的決定因素
4.1.4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及其變化
4.2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
4.2.1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4.2.2影響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4.3.2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使用
4.3儲蓄和投資
4.3.1儲蓄
4.3.2投資
4.3.3儲蓄.投資與消費的關系
5.企業(yè)
5.1企業(yè)的性質
5.1.1企業(yè)的含義及類型
5.1.2企業(yè)的地位和作用
5.1.3企業(yè)內部經濟關系
5.2企業(yè)制度的演變
5.2.1簡單協(xié)作
5.2.2工場手工業(yè)
5.2.3機器大工業(yè)
5.2.4古典企業(yè)與現(xiàn)代企業(yè)
5.3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
5.3.1產權制度
5.3.2法人制度
5.3.3有限責任制度
5.3.4公司治理結構
5.3.5代理問題
5.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yè)
5.4.1國有企業(yè)
5.4.2集體企業(yè)
5.4.3私有制企業(yè)
5.4.4混合所有制企業(yè)
5.5企業(yè)行為
5.5.1成本與收益
5.5.2生產要素的最優(yōu)組合
5.5.3經濟規(guī)模
5.5.4企業(yè)成長
6.農業(yè)和農村經濟
6.1農戶與農業(yè)生產
6.1.1農業(yè)的地位
6.1.2農戶
6.1.3農業(yè)經營方式
6.2農業(yè)產業(yè)化
6.2.1農業(yè)產業(yè)化與農業(yè)生產
6.2.2農業(yè)產業(yè)化的模式和類型
6.2.3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基本經驗和做法
6.3優(yōu)化農村產業(yè)結構
6.3.1種植業(yè)結構
6.3.2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
6.3.3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6.4農村城鎮(zhèn)化與現(xiàn)代化
6.4.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6.4.2發(fā)展農業(yè)社會化服務體系
6.4.3小城鎮(zhèn)建設
6.4.4農業(yè)現(xiàn)代化
7.國民收入的決定與分配
7.1國民收入的決定
7.1.1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
7.1.2影響國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7.1.3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7.1.4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
7.2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7.2.1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7.2.2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7.3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
8.經濟增長及其方式
8.1經濟增長及其制約因素
8.1.1經濟增長的涵義和度量
8.1.2積累與經濟增長
8.1.3人口與經濟增長
8.1.4科技教育與經濟增長
8.1.5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
8.2經濟增長速度.比例和效益
8.2.1加快經濟增長速度
8.2.2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
8.2.3經濟增長速度和比例
8.2.4經濟增長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統(tǒng)一
8.3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
8.3.1經濟增長方式的涵義
8.3.2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
8.3.3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及其成因
8.3.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8.3.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8.3.6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途徑
9.經濟發(fā)展
9.1經濟發(fā)展的目標
9.1.1經濟發(fā)展的內涵
9.1.2經濟發(fā)展目標體系
9.1.3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的目標
9.2產業(yè)結構
9.2.1產業(yè)結構的內涵及產業(yè)分類
9.2.2產業(yè)結構的演變規(guī)律
9.2.3產業(yè)結構的協(xié)調與平衡發(fā)展
9.2.4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
9.3區(qū)域經濟結構
9.3.1區(qū)域概念的界定
9.3.2區(qū)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
9.3.3我國區(qū)域經濟結構的現(xiàn)狀與問題
9.3.4我國區(qū)域經濟結構調整與優(yōu)化的原則和途徑
9.4二元經濟與經濟發(fā)展
9.4.1二元經濟的特點
9.4.2我國二元經濟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9.4.3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
9.5可持續(xù)發(fā)展
9.5.1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涵
9.5.2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
9.5.3我國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本思路
10.宏觀經濟調控
10.1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及其平衡關系
10.1.1社會總供給
10.1.2社會總需求
10.1.3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10.2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10.2.1宏觀經濟調控的模式
10.2.2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
10.2.3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
10.3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10.3.1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的總體結構
10.3.2健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11.對外經濟關系
11.1世界市場與國際分工
11.1.1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與世界市場
11.1.2國際分工理論
11.1.3國際價值與國際市場價格
11.2對外貿易
11.2.1對外貿易的重要性
11.2.2進口與出口
11.2.3WTO與中國的對外貿易
11.3國際間資金.技術.勞務的流動
11.3.1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
11.3.2引進技術
11.3.3勞務輸出
11.4國際收支
11.4.1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其內容
11.4.2國際收支的失衡及調節(jié)
11.5我國的對外開放戰(zhàn)略
11.5.1實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對外開放
11.5.2逐步形成多層次.有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