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不能缺少的是精神家園,因為只要是動物都會營造自己的物質家園。連漫天飛舞的鳥類,疲倦以后也有自己的“巢窩”可以思歸以得息歇。人類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動物,并非在于人類可以制造工具,起碼猩猩可以運用樹枝從蜂蜜中獲取蜂蜜;也并非人類有自己的社會組織,生物學觀察發(fā)現蟻群中存在等級分明、分工明確的“社會性”組織。人類之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有精神,即對其存在、存在環(huán)境以及存在方式的理性認識。因此,人類之有別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類不僅是物質家園,而且有其精神家園。這種精神家園不僅是人類的精神寄托,更是人類的精神歸屬。人類最可能失去的是什么?不是環(huán)境,因為環(huán)境總是存在的,雖然可以會變的稀缺和惡劣,但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足以使人開拓出“新大陸”。也不是物質的家園,因為現在技術的所謂極限畢竟只是地球上的極限,在地球之外,還有太陽系、銀河系和整個宇宙。人們不是構思向太陽系其他行星移民嗎?而且科學家已經發(fā)現將某行為星改造適合人類居住的“樂土”是可能的。盡管“羅馬俱樂部”的學者們年復一年地大聲疾呼,盡管“綠色和平組織”的斗士們一再駕著風帆小船“不自量力”地阻攔核動力軍艦,但“上帝”既然造就人類,就不會斷人類之道路。因此,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和答案是,人類最容易失去的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類的精神歸屬,也就是人類的“類”特性,最終是人本身。雖然人類通過制造工具和思想實現“人猿揖別”,使自己從自然界獨立出來,并通過人文主義的弘揚以及思想解放走出中世紀,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是,人類的心靈可能因為難以構建一個賴以依歸的精神家園而游蕩,最終處于與其他物種別無二致的境地。這是人類的宿命,還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導演的悲???過去一千年中,人們憑借精神力量,將自己從神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恢復了人的尊嚴,主要是精神上的尊嚴。精神自由帶來了人類科學技術,即認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