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非而是》的原書名來自于《圣經》的十誡。它模仿十誡的方式給人提供格言式的戒條,跟十誡不同的是,它首先肯定了這個世界上,讓我們感覺到厭惡、恐慌、灰心、憤怒的一切正如我們所明知的那樣存在著,然后再提出一條戒律。正因為每一條戒律針對的都是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感受到茫然或者痛苦的原因,它提出的戒條才真正地深入內心,讓人在瘋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詳。正如作者所說:知悉了似非而是的戒律之后,我們就可以過一種似是而非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義,是那種在傳統(tǒng)認為的財富之外(但是并不排斥財富)、聲名之外(但是并不排斥聲名)、地位之外(但是并不排斥地位)的意義。假如找到了這些意義,你就會無需這世界的掌聲,你就獲得了瘋狂世界里的自由。這本書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國出版以后,獲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有人根據它寫作了歌曲在世界傳唱,有人把它作為博士研究生的開班課程,有人把它當成領導人的必讀戒條,有數(shù)不清的人把它貼在辦公室、家里的墻上天天誦讀。偉大的特里莎嬤嬤還把其中的戒律八當成一首小詩《無論如何》,并把它貼在墻上,以便她和她的同人在每天教導孩子的時候都能夠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