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文系文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它的任務是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系統(tǒng)深入地閱讀原著,完整、準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文藝論 著的基本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文藝問題的 能力。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 ,而且相應地揭示了人類意識形態(tài)領域包括文學藝術的特殊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理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論著,是文藝理論科學的最高成就。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闡述一切文藝現(xiàn)象 ,不僅探討了諸如文藝的產生、文藝的社會本質、文藝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藝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等一系列根本問題,而且探討了文藝作品的構成、文藝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以及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批評和欣賞等方面的重要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出現(xiàn),是文藝理論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有其自身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中所包含的思 想觀點和理論見解,是歷史地形成和歷史地發(fā)展的。因此,我們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力求 從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去闡明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主要線索,力求從文藝思潮、文藝運動、文藝史等方面去闡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觀點和見解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意義,以避免使某些理論觀點和個別結論僵化。我們認為,這樣做將有助于我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基本原理,有助于進一步克服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長期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限于目前大學本科的教學時數(shù),本書只編選、注釋、講解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 大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有代表性的文藝論著,其他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的文藝論著從略。這里,僅就本書的特點和編寫工作說明如下:一、本書的結構。考慮到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 家的 文藝思想看做一個整體。編選時按照原著產生的歷史順序,力求反映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 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線索。為此,我們在確定選目的起點和終點時,盡可能地前伸后延,前伸 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后延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著名篇章。編選、講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等論著,對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編選、講解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文藝論著,對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是不可忽視的。二、由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藝問題的論述,除了有關的通信、講話外,大都散 見于他們的哲學、經濟學著作中,因此本書有些篇章只是摘錄了其中與闡明藝術規(guī)律直接有 關 或具有深刻方法論啟示的部分。編選時,既注意突出所摘錄章節(jié)的理論重點,又考慮到章節(jié) 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便于讀者循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歷史發(fā)展和邏輯順序,體會和掌握 原著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三、本書注釋部分,除保留原著的有關注釋外,根據(jù)讀者的需要而作了適當補充。對于 讀者比較熟悉的人名、術語、典故,原則上從簡;對于讀者較陌生的人名、術語、典故以及 某些疑難的語句作了較詳細的注釋,以便于讀者理解原著。四、本書采取單篇講解和多篇綜合講解兩種方式。這樣可能使本書體例不夠和諧統(tǒng)一, 但由于某些篇章所論述的問題具有共同性或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避免重復,采取了綜合處理的方式,使問題集中、重點突出,具有專題講解的性質;講解時力求科學嚴謹、忠實 于原著,防止作任意發(fā)揮。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原著的理論觀點,講解盡可能地聯(lián)系文藝實際,并作必要的分析論證;但考慮到教材的相對穩(wěn)定性,沒有更多地涉及學術界尚在爭論的問題。 五、本書從擬定選目到編寫成書,前后經過了三年時間。1981年為應本科生和暑期講習班教學之急需,曾校內鉛印。1982年初本書由教育部確定為統(tǒng)編教材,隨即在前教育部有關部門的主持下召開了審稿會議。參加審稿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北京大學中文系等單位的專家。與會者對本書的選目、結構,以及各篇注釋、講解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本書出版之際,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六、此次修訂,重新組織了寫作人員,并對第一版中某些陳舊的觀點進行了修改,篇目作了調整,以期適應21世紀大學生學習的需要。